【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如何让不高兴的中国人高兴起来

最近《中国不高兴》一书在关心政治的广大屁民之间掀起了轩然大波,力挺者有之,痛批者有之,恶搞者亦有之,唯独没有多少人给这群不高兴的天朝子民开一个诊疗方案:如何让不高兴的中国人高兴起来爽起来呢?这个问题相当有趣,大家可以天马行空展开自由联想,不必担心把死马医成活马。

中国不高兴

今天的这个标题是香港文化评论人梁文道在内地《国际先驱导报》上一篇文章的立意,因为问到了点子上,所以借来用用。怎样让一个不高兴的中国人高兴呢?对这个问题,梁文道的回答是:也许就是对他多说“中国”这两个字。具体一点,梁先生举例说明:

我常常看见一些企业老总在访谈里夸夸其谈,声称要做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中国式的企业文化 ”、“中国人的商品”云云。然而这种带有“中国”二字的句式还可以无限创造下去,应用在一切商品之上,例如,“中国人喝的牛奶”、“中国人穿的服装”、“ 中国人开的汽车”……文化艺术也未能免俗,于是有“中国式的摇滚”、“中国风的电影”……当然,学术也必须有“中国”模式,比方说“中国式的心理学”……

其实,不用梁文道多说,许多在中国混过的西方人也注意到了中国人的这个特点。香港《南华早报》2007年12月1 8日刊登过一篇署名Laurence Brahm的文章,描述与中国记者打交道的情形,原题为Chinese diplomacy,似可译为“中国式的交际”,其中有这么一段:

“你在中国已经25年了。请问,你中餐吃得惯吗?”我忍不住暗笑;这个问题我已经回答几百遍了。每个来采访我的中国记者都要问这个问题。你本来可能以为中国人会推断出来,要是吃不惯中餐,这么多年我根本活不下来。”吃得惯,”我温和、耐心地回答,并补充说:” 我也会用筷子!”这让年轻的记者惊讶不已。”真的?你会用筷子!”随后,像其他记者一样,她问道:”作为外国人,你肯定花了很长时间来学用筷子吧?请问,难学吗?” 这是个难题:如果我告诉她,这太简单了,几乎所有的外国人都会用筷子,因为现在到处都有中国、韩国、日本和泰国餐馆,她可能会感到不快。这等于捅破了竹幕之后那层假装的神秘感。于是我告诉她想听的答案:”是啊,学用筷子非常难。我练了很长时间,还请了私人指导老师。不过,练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掌握了诀窍。” “噢,真棒!”她惊叹,一边奋笔记笔记。”厉害厉害。这么说,你也的确喜欢中国菜吧?” “好吃极了,”我答道,并加了一句,”香草冰淇淋是中国文化的伟大发明之一。”但她没听进去。”是啊,”她笑道,”我们中国人发明了很多东西。你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吗?”

从这个老外的经历来看,哄中国人高兴其实是很容易的。我曾经参加过一个人力资源短训班,向专家学习如何“驾驭冲突”(conflict management),怎样当一个“明星谈判家”(star negotiator)。其中说到面对某种特定的谈判对手,不妨先投其所好恭维他几句,给他几顶高帽子戴戴。专家说这叫做“高效益礼物”(efficient gift),因为这种礼物对送礼者来说几乎没有什么成本,但是收礼者却觉得占了莫大便宜。听到专家这段论述,我当时就联想起了早些年赵本山和高秀敏的小品《拜年》中的一段对话:

高秀敏:我说你呀你呀,一整这没用的你一套一套的,老头子你听我的,进屋咱先别着忙说事,猛劲给他戴高帽,多说几句拜年嗑,只要乡长心一乐,保证沟通的差不多。
赵本山:戴高帽人就给你乐?
高秀敏:那咋的,别说他乡长啊,就是大总统给他戴高帽他都乐啊,戴高乐么!

回到我们的话题,怎样让一个不高兴的中国人高兴呢?其实就是“戴高乐”,戴高乐的后人更是深谙此道,昨天在中法联合公报中又用了一次。(来源

标签: , ,

 

2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昨天在书店看到有人买这本书,还问有没有《中国可以说不》。。。

    (0) (0)

老时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