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我和“胡适与韦莲司”


一代学者哲人胡适,性情超脱的女艺术家韦莲司。

1914年6月美国纽约州山城绮色佳依山临湖,山上风景秀丽,树木葱茏。康乃尔大学在山腰,道旁绿树成荫,石筑桥下波浪澎湃……在此留学的胡适结识了该校教授的女儿韦莲司。在此后48年的岁月中,胡适因受韦莲司的影响而获益甚多,其生平事迹也因有了与韦莲司的交往而显得更加丰满而有血有肉……

胡适对韦莲司:女士见地之高,诚非寻常女子所可望其背。余所见女子多矣,其真能具有思想,识力,魄力,热诚于一身者惟一人耳。

在秋天的落日时分,韦莲司经常重温着和胡适在一起的点点滴滴……要是我们真能完全生活在一起,那该多好啊!两人会像两条溪流,奔赴同一山谷。但实际上,胡适是胡适,我是我,胡适生活在一个大世界里,在中国、美国等地来回穿梭,自己却永远生活在绮色佳这一个小天地中,看人去人来……自己是地球上的一个点,胡适是一个面!

1933年9月25日上午,胡适回到纽约给韦莲司写信说:“星期天美好的回忆将长留我心……”同一天,韦莲司给胡适写信道:“我想,并不是麻木让我此刻觉得平静,而是你的爱,胡适。”此刻,韦莲司是多么爱胡适啊!是的,自己不喜欢悄悄地这么说,似乎不能以此为荣!因为,这毕竟是一种婚外情,与胡适相比,自己毕竟是一个很卑微的人,但是,自己为胡适奉献了自己一生全部的爱,胡适应该爱我!胡适的爱就像阳光、空气,尽管胡适已去,见不到踪影,但韦莲司相信它在自己身边是永远存在着的。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关于一夫一妻制未来形式的论述。恩格斯在该书里分析了建立私有制基础上的一夫一妻制,必将随着私有制的结束而结束,但取而代之的将是什么呢?恩格斯只作了否定性的推断,即未来的婚姻制度,失掉了男子的统治和婚姻的不可离异性,更具体的内涵,“这要在新的一代成长起来的时候才能确定: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和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人们一经出现,对于今日人们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一切,他们都将不去理会,他们自己将知道他们应该怎样行动,他们自己将造成他们的与此相适应的关于各人行为的社会舆论--如此而已。”对于未来婚姻形式的预测,恩格斯说了半截子话,在恩格斯之前,路·享·摩尔根在《古代社会》里说得更抽象:“如果一夫一妻制家庭在遥远的将来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那就不能事先预言,它的后继将有什么性质了。”

恩格斯和摩尔根关于一夫一妻制未来形式的话给我诸多心灵的震动:夫妻之外的男女友谊究竟怎样发展?

“这一代男子一生中将永远不会用金钱和其他社会权力手段去买得妇女的献身。”在胡适和韦莲司交往中,他们从未有经济上的动机和往来。这与今天司空见惯的男女之间因种种经济动机的交往——始乱终弃——不可同日而语。“而妇女除了真正的爱情以外,也永远不会再出于其他某种考虑而委身于男子,或者由于担心经济后果而拒绝委身于她所爱的男子。”韦莲司就是这样的女子。她明确表示,一生只想嫁一个人——胡适,并拒绝了其他男子——如邓肯的火热长久的婚姻的追求。

胡适不希望将自己和韦莲司和关系公布于天下,甚至在出版留学日记和发表思念韦莲司的诗的时候,胡适均作了必要的处理,尤其在与有关韦莲司的诗前,特地加序,以混淆视听。这一点,没有迷惑徐志摩和鲁迅,但却迷惑了包括蒋介石、高梦旦等在内的许多人,他们始终视胡适为传统婚姻家庭的模范,却不知胡适从一开始就试图抗挣。只不过他的朋友陈独秀、赵元任、徐志摩等胜利了,而他失败了。

胡适不满四岁时,即失去了父亲,孤儿寡母相依为命地生活。十三岁时,由母亲作主,与农村女子江冬秀定婚,旋即到上海求学,而这时江冬秀是一个缠着小脚的文盲。面对这样的问题,胡适既无力抗争,也不愿违命,因为二十世纪初是大清帝国还未倒台的时代,世风如此,且这件事是由慈母作主的,母亲的话对他来说是“圣旨”。在社会新思潮的冲击下,他内心已泛起对自己包办婚姻不满的涟漪。但是又怕伤了母亲的心,迫于无奈在留学七年后回国与江冬秀完婚。

二十世纪初的美国,远非中国的封建帝制所能比。经济腾飞,政治文化发达的内在机制是民主、科学、自由。饱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胡适来到一个新的世界,他的思想、观念必然要因此而发生波动和袭变。然而,这种变化在胡适来说,却是经历了一番痛苦、和挣扎的过程,最终使他在两种文化的夹缝中经历了游荡不定之后,回归本土的文化传统。但又是相对的开放和改良。

不幸的包办婚姻,和由此而形成的没有爱情的家庭,使胡适产生了外遇,但他终未越雷池一步而发动家庭革命。在调整情感与理智的人生坐标中,没有使命运玩弄于股掌之间。在异国他乡交女友,对胡适来说这首先是对自己恪守的中国旧式婚姻的“守常、忠贞、纯洁”观念的背叛。但韦莲司闯进胡适的生活,不仅改变了他对家庭、婚姻、女子教育等问题的看法,同时也影响到他的思想方法,即“独立意识”与“容忍宽恕”。尽管东方几千年来,“礼仪”的根深蒂固也影响着胡适的恪守道德底线,西方基督教的教化也使韦莲司出奇地违背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她保持了冷静并及时地给处于情感之中的胡适,写一封批评其行为“即在所倡最自由放任之美国,亦足骇人听闻”的长信,劝他斩断情丝,绝“色肉之诱”,重“高级”的情性之交,谋求柏拉图式爱情,而求“读书上进”。胡适深知韦莲司巨大的牺牲和深情的理解,两人相约“此后各专心致志于吾二人所择之事业,以全力为之,期于有成”。胡适经过感情转折之后——与韦莲司进一步确立重“高级”性情之交,绝“色肉之诱”,他才坚定了不违婚约的信心,并决定不再抱怨江冬秀的没文化和缠了小脚。胡适在江冬秀和韦莲司之间作出了判断:一个是“不能以知识作惟一标准”的妻子,一个是“知识上的伴侣”。

尽管在胡适的一生还曾遇上让他不能忘怀的表妹曹诚英,他们在国内经历过短期理性的交往,她向他请教学术上的问题,还帮助他摆脱不如意的婚姻到国外求学,曹诚英对胡适的爱慕也是无花果之爱,注定留下遗憾,但对曹诚英而言,她绝不能替代韦莲司在胡适心中的位置。人们说:西方式的婚外情比力量,东方式的婚外情论境界,情系一生,没有结果,也不曾轻言放弃,惟空叹造化弄人。曹诚英和胡适,胡适和韦莲司,在国内和曹诚英的这段感情比的就是境界,但和韦莲司的感情比的更是力量和境界,人非圣贤,少年才俊,匪无艳遇,胡适遇上曹诚英我们可以理解为在韦莲司外一段艳遇吧,在回到国内时正是国家动荡的年代,胡适和韦莲司无法正常交流,以致曹诚英对表哥的感情的萌生。说不清在胡适的心中,是否有意或无竟地把曹诚英看成是韦莲司的影子?

我曾跟他说过,我什么礼物都不想要,只想要一套他送给我的《胡适全集》。他说一定送给我,等他挤出时间跑书城的时候,《胡适全集》已经不属于我的。

他也许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挑关于胡适的书,只是我曾经说过,要他送我这份礼物对我意义非凡。也许他没读过胡适会一辈子都不知道,但我相信他一定会读。我也说过我会耐心等待他送给我《胡适全集》并和他说关于胡适……

我是一个感性的女子,我是多么向往胡适与韦莲司式的爱情,但他是不会知道的,也许世人会蔑视一笑,还有胡适般的爱情吗?我知道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了,但是他们爱情故事的存在就如心灵的一剂良药给我慰籍和温和的终生的疗伤。

曾是胡适任过校长的北大的才子,当代哲学家周国平说过这样一句话:爱情是精神生活,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社会生活,遵循现实原则。

关于夫妻之外,男女之间的友谊究竟应该怎么发展?从胡适与韦莲司的爱情故事中。我想自己可能找到了一点答案吧。我深深地爱着他,但我明白那注定是无花果的精神之恋。我和他骨子里流的都是传统的根血,注定没有勇气活得超脱,特殊的职业身份桎梏使我们必然要遵守那层道德底线,注定也必定使我们生活在现实的生活当中。我一生无法得到他,但我也满足了,在我最美丽的年龄我可以用自己的激情去爱一个我爱的人,也许我不会像韦莲司一样为胡适守候一生地也为他守候,我会去寻求我现实生活中的婚姻,这样在漫长的人生岁月长河中我们才会活得实在些,更加坦然些,留些距离留些美感,使大家都可以活在永恒的美丽的理想生活之中,那样我们的爱,我们的生命会永远年轻,因为我们永远有年轻的爱情。

时空的交错,使我们都各自错过最爱的人,最想结伴一生的人,但是没有让我们失去对爱情的追求和憧憬。追求和憧憬就成了我们的理想生活。爱情是精神生活是理想生活,婚姻是社会生活是世俗生活,那么我愿意在我的内心深处,在我的精神世界里为我最爱的人守候一生,只是我是个俗世女子没有勇气对外人大声说出我对你的爱,只能把它埋藏在心底,只告诉你一个。然后各自规矩地生活中现实生活中……  (来源)

 

才 1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这样境界的人能有几个,韦莲司自己的思想,境界让她一生孤独了.

    (0) (0)

Veteran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