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纪念胡适

近日一直搜集阅读关于胡适的资料,感慨万千,什么时候胡适和鲁迅一样进入我们的教科书,这个民族才有希望真正振兴。

——要信仰我们的民族是有世界特殊使命的,是必定要复兴的。(费希特)

——海德格尔将那开放性思想的最后视为林中空地。这是自由的无蔽性的敞开,而那林中空地则是作为无蔽的心灵而存在的。(沈卫葳)

——故园三万里,但梦里桑麻柔茂。最难回首。愿丁令归来,河山如旧。今何有?倚楼游子,泪痕盈袖。(胡适,《翠楼吟》)

——但宜推求,勿为株守。(戴震)

离开上庄,已经很久了,却还记得那些印象。感恩之行,朝圣之旅,结束了,竟是有着一种多么的不甘心呀。在那镇上通往山下唯一的一条街的正中央,矗立起的是一块块的“魅力名镇,上庄名人”公益文化广告招牌,是那么的特别,是那么的清静,为我所从未曾见。

名列清代四大墨家之首的制墨大师胡天注,中国农学界第一位女教授、著名马铃薯专家曹诚英,湖畔诗人汪静之,茶叶大王汪裕泰,茶商巨贾程裕新,以及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均列其中,一个小镇居然出了那么多的名人,真是令人钦佩赞叹呀。

很早的时候,杭州访师问学,第一年闲暇,便在那里看李泽厚的东西,第二年啃外语文献很是辛苦,于是就找来了熟眼的方块字里的胡适来看。这一看,也便就有了惊喜和发现。原来啊,世界上许多的一流大学多在人家美国,而那些美国佬的大学又多是私人捐赠的。

这就奇怪了,不写不成啊,写了也就发表了。我一直地说过,写作没什么了不起的,而那也无非就是整理自己的思绪罢了,天地万物不失为素材,想得贯通了,动笔也就自然了,心性流露嘛,不率真也难。人生不过短暂百年,何必掩饰得太多呢?写即是说,以笔代嘴。

寻访胡适故居,已是不止一次的向往了。一是为了感恩感谢,现在回想起来,第一次发表的与文科学术沾边的得意之作,得益于《胡适学术文集·教育》。人活于世,不知感恩,那可不行。二是为了走近徽州,认知皖南,感受文化。试想,多年飘零在外,该认祖归宗了。

对于一些个人物的评论,往往屈从于各种内在认知和外在环境方面的局限框缚,常失之于公允。这一点,也并不可怕,最关键还在于我们敢与不敢于承认我们自己的这样。为何不敢面对呢?难道我们真的就那么甘于脆弱吗?没有内心的虔诚自责,何能让人戒惧认同?

真知在哪里呢?这是一个令人纠结的极难释怀的问题。顺大溜者多,有灼见者少,于是盲从和跟风便成时尚,趋炎附势之徒何其众多。老友何寅自灵山来访,提及皖江贯穿之线索人物王辛白令我醍醐灌顶。又言胡适之伟绩,叹为观止,原来如此。

现在,我们所使用的语言,其不仅脱胎于古代汉语,还吸纳了诸多的外来语的因素,否则根本无法适应于当代纷繁复杂之社会。而在这方面的生死裂变、万代更新“创造性转化”过程中,不能不让人想起胡适的一个极其巨大的远见贡献。

2008年10月10日晚上到达绩溪县城,在火车站招待所入住了一宿,第二天一大早便乘汽车赶往了上庄镇。沿途所见,煞是壮观,车行山上,七拐八扭,曲折婉转,然风景不是一般的秀丽。进得上庄,才知道,那里是一断头路,也就几乎天然活现了一个世外桃源。

下得车来,沿溪而上,走过上庄小学,穿过几条胡同,踏在江南青石板和乡间泥土交错的小路上,不由得生出几分自在的惬意来。“万山不许一溪奔,拦得溪水日夜喧。到得前头山脚尽,堂堂溪水出前村。”这便是胡适一生所喜欢的人生、自然与社会交融的澄明之境吧。

由于过去得太早,以至于到了那里还没有开门呢。等了一会,只见一老者过来,问了声,知其便为胡适故居的看门者。再问了,竟是胡适先生的侄子。他开了门,招呼我进门,便打了电话,喊了一位导游小妹拿了门票过来并陪同我讲解。

一开始见到胡适故居这般冷清,便想起了2005年春节时分,专程去往绍兴参观鲁迅故居时的情景来,那里何其热闹,简直人山人海,而这里竟是如此稀落,简直人迹罕至。看了登记薄上前几日的游客的寥寥笔迹,不禁心里要有些为胡先生隐隐地鸣起不平来。

不难看出,胡适故居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古建筑,小青瓦、马头墙、三开间、两层楼。门罩水磨砖雕,前厅有天井,两旁有厢房,楼上为“通转楼”,楼下是堂屋。这种布局带有明显的徽州民居特色,上有天井,下有明堂,是之谓:“四水归明堂,肥水不流外人田。”

整个居室分前后两进,前堂正中是胡适画像,两侧壁上挂有胡适家谱、照片和家谱题字等。前堂还内陈列着《胡适传》、从台湾带来的一对海螺化石、一把祖传宝剑、一双江冬秀的高跟皮鞋以及胡适的手稿、书信、墨迹等。

从导游的讲解里,也才知晓,像我这样早来的顾客,倒是极其少见,而我倒也是为这胡适故居的如此一板一眼的认真接待更感几分惊讶。原想,只要能够让我随意走走看看,也就行了的,你想呀,若是平素游客稀少,专门安置一位导游,那岂不也是人力资源一浪费呢?

听着介绍,方知小胡适在此生活了11年。胡适母亲小胡适父亲胡铁花[1]31岁,为其第3房夫人。胡适之母23岁便守寡了,而那时他才3岁。5岁时,胡适就已识得1000多字,13岁时便超过老师了。于是,他的徽商二哥[2]带了他去了上海,1天升了5级,就上了6年级。

胡适的结发妻子江冬秀,为旌德县江村人。他们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祖望于2005年在美国去世,次子思杜(意为思念导师杜威)后留大陆于文革中自杀,女儿素菲夭折。在其第三代当中,现在所能知道的是祖望之子现居美国,已五十多岁了至今还未婚呢。

而胡适的同乡情人曹诚英,为绩溪旺川人,康奈尔大学毕业,曾作过江冬秀的伴娘。中国的第一台拖拉机、碾米机便是她捐赠的。1960年代,在通往上庄的路上需要修建一座桥,曹便出了1000多元。终生未婚的她去世于上海,死后便魂归故里,被后人按遗嘱将骨灰埋在了旺川的路旁。据说,意为“胡适回来时会经过那里的”。

渐随时代风气之转,原来一些不能言说的东西,也就并不再那么敏感遭禁了。于是,人们想起了并且开始愿意重新认识胡适,也就似乎不再是那么的像以前那样的扬鲁贬胡或视他俩为寇仇了。这才开始,1996年征集涉胡物品。1998年,胡适故居被列为省级享受国家级。

这位生于1891年、逝于1962年的胡适先生,一生当中曾经获得过36个博士学位,当然了只有一个哥伦比亚哲学学位是正式的,而其余35个皆为荣誉学位。在其50大寿时,当时绩溪县长送了胡家一个“持节宣威”牌匾,以赞其1938-1941年担任驻美大使之担任。

有些事情,不下点功夫,还真的不大好弄得清楚的呢。这次,在导游小妹的卖关子介绍当中,也才知道,原来啊,这蒋介石之所以让胡适当任驻美大使,还是因为这胡适和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先前在美国读书时是老同学呢。也正因胡适在担任驻美大使期间的思乡心切,才由其夫人江冬秀多次下厨将猪肉与千张、豆角混在一起烧炖后拿来招待中外人士而给使后来徽州菜的谱系中增加了一个“胡适一品锅”[3]的呢。

当初,美国将所得的“庚子赔款”一部分“退还”中国并规定用于教育方面以吸收中国的少年留学生,自有其自身久远利益的考虑,用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致美国总统的一份“备忘录”中所说:美国应关心中国青年的教育问题,因为“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的青年的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将由于该方面所付出的努力,在精神的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得最大可能的收获。”

“如果美国能在30年前已经做到把中国学生的潮流引向这个国家来,并能使这个潮流继续扩大,那么,我们现在一定能够使用最圆满的最巧妙的方式而控制中国的发展——这就是使用那从知识和精神上支配中国的领袖方式。”总之,“为了扩张精神上的影响而花一些钱,即使从物质意义上来说,也能够比用别的方法收获得更多。商业追随精神上的支配,是比过去追随军旗更为可靠。”(耿云志,《胡适评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23)

然之好在,美国的自由教育制度(如教育的独立等)对于党派政治有一定的超然性,并不完全围着政府的外交政策旋转。另外,教育环境和教学的内容形式对于学生的影响,本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何况就各个异国留学生来说,其受过教育过程中所接受的种种影响,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本人的某种固有的异质秉性。因此,尽管美国政府期待胡适等留美学生能够成为美国式中国人,但这种如意算盘也不免有些要落空。

进得厅堂,只见得中央的对联写下了“家多和乐乃长祥,日暮起居方养寿。”然后便是极具胡适风骨的名言字迹“努力做徽骆驼”[4]、“为人辩冤白谤,是第一公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看到这些,也就不难理解当年尚未出山的毛泽东为何会在1920年7月9日写下“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的文章”之句了。

揽月春云常得句,山光水色自成图。是呀,那么好的山,那么好的水,那么好的树,不出些人才那才叫怪呢!那么是否可认为,现在所做的这一切可以在如下的一个或几个尺度上来加以测量或检验呢——审美愉悦、知识增量、制度变迁、社会进步、财富创造、经济发展、民生安康。

今读胡适字句,仍觉得无限韵味。人生于世,若无情意,不敢想象。“明月照我床,卧看不肯睡。窗上青藤影,随风舞媚媚。”“不是怕风吹雨打,不是羡烛照香薰,只喜欢那些折花的人,高兴和伊亲近。”“花瓣儿纷纷落了,劳伊亲手收存,寄与伊心上的人,当一封没有字的书信。”“十年万里的分离,生疏也难怪,只我开缄默喜。故慧依然在。”

尽量说人话,少去说鬼话。“要怎么收获,先那么栽。”“不作无益事,一日当三日,人活五十年,我活百五十。”“有几分证据,说几分话,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慈故能勇,俭故能广,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多谢寄来书,装着千分情意,只一分不满,带些微客气。”无怪乎,去世时,得蒋中正挽联 “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

这次过去,竟还遇到了两位中年背包族朋友,也不乏趣闻。我由胡适故居出来寻找胡开文纪念馆时,见到了一对男女,背了好多的包包,虽有些纳闷,可也不便细问。后来,在看完了胡开文纪念馆吃完了饭返回绩溪时,又见到了他们。一路上,聊了一些,才知道,他们是鲁迅艺术学院的老毕业生,现在已经好多年没见面了,然后就几位同学相约徽州会面。

聊开了,才知道那位女士是一位作家,而那位男士则是一位画家。只听得那位女士说道,大家既然能够来看胡适,说明了可能都是一些有某种精神追求的人,从事精神产品生产的人,讲白了也无非就是有些在常人看来脑子有点“神经病”的人吧。而后,过了三四天,我们竟又在黟县的西递或是宏村见到了面。

听到他们的感慨于胡适故居的简朴质地和原汁原味,我也觉得还是这样地比较的好,自然清新当是要比起来矫揉造作好上百倍。胡适原本不也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嘛!在朴素到简陋境地甚至到了那天去时竟不开门的胡适文物馆的门外墙上,我看到了胡适当年写给韦莲司和吴健雄的如下的信:

凡治学问,功力之外,还要天才,龟兔之喻,是勉励中人语,也是警惕天下之语。

是呀,朴实无华中也透露出稍微有些太简陋了。在一边参观故居一边听着导游小妹的介绍当中,我似乎也看到了一些个问题。若按李泽厚言及“希望我走的时候,就像秋风中落叶一样的,静无声息的走,不想惊动任何人”,那则胡适于1962年猝然逝世,即是如此的了。关乎纪念,特向居方建议,季羡林访台写下的《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可借举拿来置于居内。

有了学生,便有了希望,而李敖感恩报答之事迹也应在此示出。台湾学者李敖2005年9月22日上午在北京大学演讲时表示,他将捐出35万人民币(约 150万新台币)在北大给胡适先生立一座铜像。李敖回忆说,当初他在台湾穷困之际,胡适曾送他1000元钱,今天他要以1500倍的人情来报答;更重要的是,他认为胡适的思想很“温和”,“对我们最有利”。

“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些都是胡适语句。不错,在一生的那些郁闷时光里,他孜孜不倦地考证了乾隆43年来原修的杭州府志及人物80卷,考证了中国早期佛教和禅宗的一些个史迹,整理了上海合众图书馆所藏的(秦始皇)即帝位三年以来的东巡君鼎至于泰山、汉武帝八封泰山等传说。

歌德说过,当世事纷扰令人不安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选择一种与世事不相干的学问埋头去做。胡适从驻美大使任上下来时,有所不快,便钻进了故纸堆,搞起了《水经注》来。1946年回国后,在战乱中仍以此为业,他曾给张元济的信中自嘲道:“在此天翻地覆之日,我仍作此校勘,念之不禁自笑。”

在浏览胡适故居时,在聆听导游的介绍时,在离开上庄依依不舍时,我一再地感受到了胡适一生对于故乡家园兰花的炽烈厚爱和眷恋怀念。而我也想到了很久了的一个时期所思考和困惑的东西,那就是什么样式的艺术表现才能够流传得下去呢?在看完了《大明宫词》时,好多的内容,我都忘掉了,然而那里面的皮影戏却一直的留在了我的印象里,挥之不去。

所以,才要在院内给大一新生的讲座中,宁愿选择了一个出力可能不讨好的议题——《影视作品中的管理学赏析》。之所以难讲,原因在于自己还没有考虑得太成熟、暂且还构不成一个像样的体系化的东西。就是那么的扔了出去。那为何还要这样呢?是为了激发新生们的对于管理学的兴趣,也是为了挑战自己——拜托,要尽量的让课程和学习活泼生动些!

为什么一定要死板呢?难道只有太过死板和僵硬了,才有助于所谓的智慧着的生存吗?那你干脆去看看胡适好了。在有关于胡适的很多的作品生平和逸闻趣事,可能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弄得明白的,然而现在好了。很简单啊,因为有了一支歌曲,就这么的一支也就足够了的,你会记住。原来,我也非常的惊讶的啊,根本也就没有办法或者能够曾经地想的到——自己以前那么熟悉的《兰花草》竟就是出自于胡适之手哇。你看,够神奇和厉害的了吧!

殊不知,这位俏皮的胡适写诗仿佛无话不可如入诗,下面一首:哪有猫儿不叫春?/哪有蝉儿不鸣夏?/哪有蛤蟆不夜鸣?/哪有先生不说话?这里加上一句:该诗供天下做教师的一读!其他还有“《蝴蝶》: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

在胡适的记忆里,最为难忘的也正是那满园的兰花草以及房子里的那十块兰花木刻了。而那兰花木刻,是出自胡开文墨厂里的刻墨模大师胡国宾之手。《兰花草》原是胡适的一首白话诗《希望》。而也正是这首诗歌,后来传遍了海峡两岸,甚至于一直传到了世界各地华人的所在之处,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在到处传唱呢。

因为爽朗上口,流传广久,所以后人呢,有些已将其改编为各种各样的版本。比如,东北人会说“我从东北来,带着乌拉草”,四川人则会说“我从四川来,带着大熊猫”,而台湾人呢则可能要会说“我从台湾来,带着绿豆糕”了的呢。而最初的胡适的那首《希望》,经陈贤德谱曲以及张弼和刘文正等人传唱,则成为了脍炙人口的台湾校园歌曲,一直影响着久远久远。

《希望》(词:胡适,曲:陈贤德):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花开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时过/兰花却依然,苞也无一个。

转眼秋天到,移兰入暖房/朝朝频顾惜,夜夜不相忘/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满庭花簇簇,添得许多香。

我从山中来,带得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一日看三回,望得花时过/急坏看花人,苞也无一个。

眼见秋天到,移花供在家/明年春风回,祝汝满盆花!

安徽人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21时51分于圣山水湖


[1]曾参加过中俄边界谈判,获“除弊兴利挽狂澜,跃马挥戈驱贼寇”之誉。而今,台东还有一条铁花路。

[2]胡适有四个姐姐,三个哥哥,但三哥早就死了。

[3]在因名人的吃喝喜好这方面而涌现的菜谱当中,比如还有东坡肉、万三肘子等。

[4]此句是在台湾时为绩溪旅台同乡会的题词。(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