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什么是 Liberal Arts

今晚和一位朋友聊文科、理科的问题,我认为,这种提法本身就很不科学,国内人们对它们的认知也存在严重偏差。文科的英文说法有,liberal arts, arts,humanity,其实,它们都和中文里的“文科”对不上号,人家压根儿就没有文理之分,liberal arts一词的意思跟通识教育比较接近,其目的是传授基本的知识,发展学生的理性思考和认知能力,可以参考这里和下面的阐述。

从晚清办京师大学堂至今,中国现代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这期间,所谓“大学理念”的问题一直混乱不堪,中国的大学教育走过的是不堪回首的曲折历程,有很多值得认真总结的经验教训。

  什么是“Liberal Arts”的教育传统?在如何汉译“Liberal Arts”这个词上,我们没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是一个很难翻译的词。该词在大陆被译为“素质教育”,台湾为“通识教育”,香港则译得更显古典,叫“博雅教育”。严格说来,三种用法都没错,又都不够全面,各自突出了问题的某一个方面。

  “素质教育”强调了对人的品行、能力等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这是对的,可是,经由何种途径、用什么内容、如何培养素质,却不甚了了。一般意义的素质培养,其实从襁褓中就已经开始,但这不是“Liberal Arts”所要讨论的。它是大学的基础教育,是和知识教育、自我反思、自觉修炼的成人化行为连在一起的。假如不突出这些主要方面,素质教育就难免沦为令人腻味的空洞道德说教,甚至变成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行灌输。那不是“Liberal Arts”,而是颠覆“Liberal Arts”。人文学的传统是用人类长期发展积累的智慧、品行、情操来塑造人,造就社会栋梁。它的核心就是文明和人性,反文明、反人性,最为人文学所排拒,开展人文学教育就是为了防止那些不健康的力量主导社会进程。在这个意义上,“Liberal Arts”的传统拒绝一切以非学术的名义构造的学说理论。大陆大学教育现在相当重视“素质教育”,这是英明而有远见的举措。但是“素质教育”在学生中不受欢迎的现状值得反省,我想的确应当考虑“素质教育”到底教什么?这实际是对人的理解和设计,是千万千万不可掉以轻心的大问题。就像在哈佛,这是本科教育的整套机制;在大陆,这只是各种知识之外的一个课程设置;这个区别应当足以说明问题了。

  台湾的“通识教育”突出“Liberal Arts”中的知识教育的重要性,这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哈佛的“Liberal Arts”教育有18门必修的核心课程,范围广阔,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等各个方面。说人文学所要求的人的培养不是一般的道德说教,其区别就在于,它坚持成人的努力必须要有厚实的知识基础,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应当而且也必须体现人类的知识累积,人文、社会、自然三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但是,仅仅是知识还不足以表达人文学的要求,知识只有转化为责任,才能成为人的自觉的要素,这就和境界、风度、品味、人格有关了,这些方面又是知识不能涵盖的。因此,人文学所说的知识并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在大的人文传统上来看待知识,把知识当作人文传统最主要的构成,知识应当是人的知识。只有这样,知识才是人成其为人所自来的源泉,因为你知道你是出自这个大传统,你就能知道,你可以为这个传统做些什么,什么可能是你对这个传统的贡献,在人文学的视野中,人既是传统的产品,又是传统的创造者。假如我们把“通识教育”翻译成英文,它叫做“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它已经不是“Liberal Arts”了,最重要的是“Liberal”完全没有体现出来,这就是它的问题。

  比较起来,香港的“博雅教育”是相对接近的说法,博是博学多才,突出全面训练,雅是风度、境界,是人的品味。但是做人是有向度的,一个知识渊博、风度翩翩的人,固然比不学无术、举止粗俗的人好得多,可是那“博雅”假如只是表面功夫,就非常有害了。如何突出做人的深度,是“博雅”这个说法需要进一步考虑的。

  “Liberal Arts”这个传统起源于希腊,是非常古老的做人和教育的传统。在词源上看“Liberal”和劳动、自由、自由民、博学多才有关,再加“Arts”,是艺术的集合名词,是美的问题,美是自由的最高界面。因此,这是对人的自由的教育,自由是做人的最高目的,也就是说,自由是做人的境界,更是做人的使命,需要穷毕生精力永不休止去追求的,“Liberal Arts”要解决的就是人对自由的理解、实现自由的能力、追求自由的责任和使命。这个教育的理想信念就是儒家的“君子之道”。我们必须惊叹古代先哲的伟大智慧,孔子一生所关心的最大问题就是君子的问题,也就是人的塑造的问题。与“Liberal Arts”相近的思想是孔子的“君子通六艺”,而孔子关于“君子”的思考,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要远远超过希腊的那些哲人,可惜的是一百年来的“破旧立新”,这些深刻的远见卓识屡屡成为糟粕撇履,以至于我们的“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002年暑期,我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进行学术交流,曾建议建立“六艺馆”,让各个学科的教授、博导有可能修习“君子之道”,在一个传统破碎而又物欲横流的社会,“素质教育”如果不从为人师表做起,那是绝对不会有希望的。

  在中国考名牌大学很难,考生多,竞争激烈,可一旦录取后,就相对轻松了。在中国是先难后易,在哈佛,不能说先易后难,考入哈佛本身就很难,但是入学后更难更紧张,叫作难而更难。所以有这个区别,我想,还是因为对大学的使命和对人才的理解、要求上存在很大的不同。

  美国是个注重实用的国家,实用主义哲学至今仍然是美国的主流精神,这保证了美国社会始终能够面向实际,不被那些纯粹乌托邦的意识形态所迷惑。但是“有用即是真理”这句话很容易被庸俗化,以为蝇营狗苟的蝇头蚊脚般的私利都是有用,也就都是真理。假如实用主义就是如此,美国这个社会连一天都无法维持。这里的“用”是大用,是国计民生之用。接近儒家所讲的“人伦日用”的用。这样的实用主义是把对个人、国家、社会、人类的发展有用有益当作真理来追求。这种大“用”,一直在限制和引导一己私利的小“用”,防止它膨胀成危害社会的力量。这个原则深入到美国的教育理念中。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校的理想,二是培养人的理想。

  在美国学校可以分成两个大类,一种叫“Liberal Arts College”,另一种叫作“ Professional College”,前者的目标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是谓大用,从这个意义上看,它很接近儒家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理念。后者的目的是培养有专业技能的人,看似小用。这两种办学理念在美国教育史上是长期冲突的。现在排名前20位的“Liberal Arts College”中的大多数之所以会立自己的学校强调自己的建校理想,是因为在它们看来,甚至连哈佛这样的学校都受到了职业学校的污染,因为哈佛办了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等专业学院,因此它们必须捍卫人文学教育的传统,为美国社会培养可以持续发展的有人文境界的人才。可见重视文理,从大用着眼培养人才,在美国是有深厚传统的。尽管哈佛也曾受到各种各样的批评,毋庸置疑,哈佛仍然是这个传统的中坚和代表,事实上,美国人文学为中心的教育传统,就是哈佛开了风气之先。哈佛的校训是用拉丁文写的,译成中文是:“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与真理为友”。这个校训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哈佛重视传统,尤其是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希腊的人文理性的传统,相信在伟大的传统中有永远的智慧,所以在哈佛不大可能出现全盘反传统、全盘反历史的迷狂;二是强调追求真理是最高的原则,无论是世俗的权贵,还是神圣的权威都不能代替真理,都不能折服人对真理的追求。就是这两个原则的相互作用、相互补充,保证了哈佛能够在一个伟大的谱系中继往开来、传承创造,不断地推陈出新,这就是哈佛的魅力,它永久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学子的渴望和梦想。

  几年前,哈佛神学院录取了一个看起来很奇怪的学生,有人把他当作一个不折不扣的傻子。他不仅仅多才多艺,而且各个方面都非常杰出,他理科的成绩几乎满分,被麻省理工学院录取,他的小提琴演奏水平已可以直接进纽约交响乐团,被著名的朱利亚音乐学院录取。无论是读麻省理工学院,还是搞音乐,都是可以挣大钱的,而神学院毕业很可能连工作都找不到。为什么他要进神学院?这是很多教授都感兴趣的。但这个同学回答说,我还年轻,钱总是可以挣到,可以慢慢来,但信仰问题,神是什么,人何以才能超越,这些是我人生的功课,这些功课不做,我活着一天都不得安宁。我读书不是为了职业,而是为了我的人生。他的回答能够引发我们思考的是,读书是为了什么?这当然是非常个人化的问题。但是,从大学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同时就是,学校是为了什么?在中国,很长时间以来,大学是和职业连在一起的,考上了大学就意味已经把将来的饭碗捧在手里了,这样,一跨进大学门坎,高考时的动力和奋斗也就开始退潮了,大学对人的培养,如果没有人的自觉是不会有结果的。学生自己没有动力和激情,又何以成为杰出的人才呢。

  归根结底还是那个问题: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大学呢?假如我们的大学仅仅只是 Professional College,那我们的学生就跳不出为一个饭碗而上大学的区区功利眼界,我们的大学就会永远陷落在它和就业市场的紧张之中,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对这个社会承担责任、引领社会前进的优秀群体。在我的少年时代,关于大学听得最多的就是所谓“工程师的摇篮”,现在,仍然还有许多的家长和老师在对孩子们重复这个幼稚的童话,而今,我知道,那有多深的误解和多么的俗气。让我们告别吧,“工程师的摇篮”!(来源

 

2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很难得遇到一位真正做学问的人,如不介意将你的个人信息发送到我的邮箱,我将不胜感谢,遇到问题可直接向你请教。

    这篇文章分析得很透彻,写得很深刻。类似的问题非常多,如最近遇到的”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术语,许多人都把它翻译成””信息素养“,我觉得应该用“信息文化”更贴切。

    在网上和图书馆看到的论文的英文摘要中,“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对应的英文都用information literacy,换言之,information literacy的中文译名为“信息素质”或“信息素养”。对“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的释义也都是从information literacy的释义翻译而来,其核心意思是查找、收集、组织、理解、评估、创建和有效使用信息的能力,而目前在大陆的辞书中尚无其释义。

    对国外传入的新概念,其译名最好是使用能够让大众顾名就可思义而又爽口的名称。根据information literacy的释义,查阅中外辞书后感到,用“信息文化”作为information literacy的译名比用“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更准确、更科学。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著、于2002年出版的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中,“文化”的其中两个英文术语是culture和literacy;在2009年版的《辞海》及其他辞书中,“文化”的释义都有“知识”和“技能”的意思;在国外著名辞书中,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literacy的核心意思就是“知识”和“技能”,而且其含义还在不断扩展。因此,把information literacy译成“信息文化”是准确和科学的。

    在《辞海》中,“素质”的释义有三种:“(1) 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2) 人们在实践中增长的修养。如政治素质,文化素质。(3) 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素质(quality,diathesis(医), disposition procatarxis(心理))”的释义(3)是生理学、医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经典定义,释义(1)与literacy的含义不靠谱,唯有释义(2)似乎能占点边。因此,把information literacy译成“信息素质”是很费解的。

    在《辞海》中,“素养”的释义是“经常修习涵养。也指平日的修养,如艺术素养、文学素养”。在多部汉英辞书中,“素养”对应的英文术语是accomplishment和attainment,它与literacy的含义相去甚远。由此可见,把information literacy译成“信息素养”也是极其勉强的。

    总而言之,information literacy的中译名应该用是“信息文化”,而应淘汰“信息素质”和“信息素养”。像数字文化(digital literacy)、计算机文化(computer literacy)、网络文化(cyberculture)和多媒体文化(multimedia literacy)那样,希望“信息文化(information literacy)”能够被媒体广泛接受。

    虽然,给information literacy起什么译名目前还没有定论,只要大家理解和接受就可以。但是不科学的或错误的术语一旦成为习惯,要用正确的术语取代它就非常困难。例如,许多人都建议,用心肌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取代被淘汰的“心肌梗塞”、用视像(video)取代被淘汰的“视频”(电视频率的简称),但现实的情况是,建议归建议,使用归使用。

    令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有文化的人不愿意用文化!

    (13) (2)
  2. 非常感谢!说得很好,非常comprehensive.
    在国外读了几年书,开始慢慢对liberal arts的教育理念理解了,没有什么纯理科文科的区别,而是学习最基本的对人类的认知。非常有益于作为一个人的成长。但是作为理科生的我,虽然能大体appreciate,真正自己学起来还是觉得很吃力。所以一个纯理科生适合学这个吗?

    (3) (0)

Linfz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