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北大医院事件观察:电视会骗人

看到一位比我高一届的师兄在南方周末网开了专栏,名字叫“第十九条”,很是高兴:一方面,为新闻学院同门在扑朔迷离的关键公共事件中发出理性之声而由衷喝彩,另一方面,我终于看到了关于北大医院事件的靠谱评析。也恭喜方师兄在infzm开专栏,向大家力荐。

新闻回顾:北大教授死于北大医院

更多新闻报道猛击这里。

中央电视台二套《经济半小时》关于北大医院事件的视频:

增进沟通,还是相反?
——央视《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观察之一

一个很好的选题,被央视做成了经典的失败案例。一个本可以深入探讨的话题,被《经济半小时》做成了批判的大字报。

说它是经典的失败案例,是因为任何一个有一定媒介素养的人都能看出,《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这期节目的内容有多么不平衡。半小时的节目里,出镜最多的是死者丈夫王建国,其次是他的诉讼代理人卓小勤,所有的证据都来自原告,而来自被告——北大第一医院和医生的声音竟然一句都没有。

央视在节目中给出的解释是“我们的记者多次要求采访北大第一医院,都被拒绝了。”这显然没有说服力。首先,医院拒绝采访,那么是否可以直接联系涉案的医生?其次,就算医生也拒绝,那么能否去找他们的代理律师?既然这是一桩即将二审的案件,控方代理人接受了采访,辩方代理人应该不会拒绝。就算他也拒绝,那么可不可以去查查卷宗,看看辩方都提出了哪些证据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所有这些努力都指向一个目标——还原事实。如果觉得还原事实有困难,那起码应该呈现出两方的声音(何况,更专业的报道应该再呈现中立的第三方的声音)。但很可惜,央视的这期节目呈现的声音如此单一,完全可以成为新闻教学中的一个案例供学生分析了。

比信息源的失衡更可怕的,是大字报式的语言。

《经济半小时》每期结束时会有一段“半小时观察”,那么我们可以认为这段话属于评论,而这段话之前的内容应该属于新闻报道,使用的应该是新闻语言。但很可惜,节目主体中所使用的语言与“半小时观察”无异,并不是客观呈现事实,而是直接下“非法行医”的判断。这也导致我们在听“半小时观察”时,听不出什么特别的——无非是再次表达“痛心疾首”、“大声疾呼”罢了。

实际上,此案争议的焦点之一:医学研究生在教学医院的执业问题是一个可以好好讨论的话题。这个现象背后牵涉到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机制、行医资格的认定等许多复杂的问题,岂是简简单单的“非法行医”四字所能轻易带过?

央视的这期节目放弃了对这个严肃问题的深入探讨,而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发表一篇批判北大医院的大字报。其后果从网络上的新闻跟帖已经可以看出:一半人在骂医生没医德,另一半人在骂记者没有职业道德,“妓者”这样一个任何新闻从业者都很不愿意看到的词再次在网络上大行其道。用“两败俱伤”来形容并不为过——那些不信任医生的人更加仇视医生,医患关系更加紧张;那些讨厌记者的人则更加坚定“防火防盗防记者”的信念——更不用提医生和记者之间的直接对立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沟通之门被关得更紧了,解决问题的希望又少了一些。

今天,新华社记者、《城记》作者王军来北大新闻学院讲课。他的一段话正好可以为本文作结:

“使我们这个社会成为一个可沟通的社会,应该是记者的职业归宿。那么,我们应该怎样来完成这个使命?我想,最关键的是不放弃对事实的追求,并以此作为工作的目的。我们不能强加事实任何的东西,因为事实本身就在说话,不用你去打扮它。这样做的结果,当然就是增进社会的沟通,而有了沟通,才会形成共识,也才会有真正的建设。”

那些电视骗我们的事
——央视《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观察之二

(按:感谢大家在上一篇文后的积极讨论。我并不想为此案中任何一方——王建国或北大第一医院——代言,我相信事实至上,法律至上,我只是从新闻专业角度出发,讨论央视该期节目中的一些技术、伦理和理念问题。)

一个月前在香港律政司参访时,同行的同学提起我们过两天要去高等法院旁听庭审,一名女生表现得激动:终于可以亲眼看到香港的庭审了,以前都只是在电视剧里见过。那些口若悬河、挥洒自如的律师形象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听到这,接待我们的高级检控官陈女士笑了:“电视里都是假的!真正的法庭上,律师是不会到处跑的。”

到了法庭一看,果然——律师都规规矩矩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轮到自己发言时才会起身,但不会离开座位半步。虽然穿着法袍、戴着假发看起来很酷,但他们远远没有电视剧里的那般帅气潇洒。有一次,一个年纪挺大的洋人律师因为屡屡插嘴还被法官教训了一通,很是狼狈。

不要以为只有电视剧才会骗你,那些所谓的电视新闻照样在骗我们。忘记前几年在网上流传的那组电视新闻记者工作照了吗?悲哀的是,那组照片所刻画的工作方式如今仍然在继续。

电视不光在骗普通人,也骗倒了新闻专业的学生。上学期给本科生的新闻采写课当助教,最后的作业是采访老师。作业布置下去后,一些同学焦急地问:老师不接受采访怎么办?她请我们喝了咖啡,然后还开车送我们回学校,我们聊了好多,但她就是不愿意接受采访……慢着,“聊了好多”不就是采访吗?原来,在一些同学心目中,只有架起机器,打开笔记本,端端正正地坐定才算是真正的采访,但这种“电视型”的采访恰恰是最罕见,也是效果最不好的采访。

电视之所以在骗人方面所向披靡,与它用音、画营造出的“真实感”和感染力密切相关。回到我们讨论的话题——央视央视《北大医学教授为何死在北大医院?》节目,在我看来,这是一期“知音体”的电视节目。请看我的举例——(以下所提到的时间以该地址视频为准)

* 02:00-02:40,用恐怖的背景音乐渲染患者的死亡,这种音乐在电影中通常用来暗示看不见的凶手出现,无辜者被残忍暗杀。(但实际情况是,患者死亡原因还未有定论)
* 02:47-03:12,对死者丈夫王建国长时间的特写,近距离突出他痛哭流涕的表情,唤起观众的同情。(适当的展现爱人去世的痛苦无可厚非,但这样的画面频频出现,于理性讨论无益,反倒有故意用这种画面提升收视率的嫌疑)
* 04:45-04:55,恐怖的背景音乐再次出现,用以说明抢救中“肋骨按断,心脏破裂”的恐怖和残忍。(但在临床实践中,因施行心脏复苏术而导致肋骨骨折的情况并不奇怪)
* 13:54-14:11,又一次痛哭流涕的特写,“骨灰”、“做梦”等语言与事实的讨论完全无关。
* 14:30-14:50,片花中使用的紧张而又振奋的背景音乐一般在影视剧中用于正义部队出动之时,为片花配音的男声充满正气:“无证医生,非法行医”,“触目惊心”等词语用这样的声音说出来义正辞严,仿佛正义的化身。

这些渲染的方式和“知音体”文章的唯一区别在于:它更加难以被识别。因为该节目专业的制作手法,对声音和画面的娴熟运用,丝丝入扣而又收放自如的剪辑,再加上“CCTV”的身份(一个有些吊诡的事实是:尽管许多人认为CCTV是“朝廷台”,是“CCAV”,但很多时候他们又非常相信这个国家电视台),所以你很容易在收看的过程中有毛骨悚然、义愤填膺的感觉,这种感觉是如此强烈,它会让你的理性思考功能暂时瘫痪,以至于忽视它在客观性和真实性上的严重缺失——我的一个本科学新闻的师兄竟然称它“简直是太精彩了……报道的细节也堪称无懈可击”,更何况那些没有学过新闻的人们。

其实,无论是电视剧中四处走动、玉树临风、滔滔不绝的律师,还是央视节目中种种“知音体”的细节,都与电视这种媒体自身的特性有关——迎合大众,哗众取宠,追求冲突,娱乐至死。这样一来,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我们总是容易被电视欺骗,为什么像《新闻调查》这样严肃、严谨的电视节目如此之少。(来源1来源2

 

18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支持该分析。无论如何,北大医院作为当今中国最好的医院之一,作为中国医学教育的龙头,自从建院之日起,就担负着培养祖国医学人才的重担,一棒子打到底,是不符合历史规律的。有不足,应该改正。但是央视作为中国新闻界龙头老大,竟然以街头小报的模式报导北大医院事件,并且基本上是绝对站在原告的立场上,使用一些耸人听闻的字眼,去描述非常专业的医学事件,让很多人不禁认为:央视收了原告多少好处费,竟然如此违反常规地去做事???这是中国新闻界的耻辱。
    在这个事件处理的过程中,央视起了非常不好的作用,与党中央倡导的“和谐社会”的原则相违背。

    (8) (10)
  2. 不具备行医能力和资质的人行医就是犯罪!这是一起比酒后驾车压死人后逃逸更有罪恶的案子!
    医学本科毕业生为什么要先实习一年才能参加行医资质考试,正式因为刚毕业还不具备行医能力!当师傅必须先当好徒弟!!徒弟还没有多完就想当师傅!你喝了酒,你不具备驾车努力,你还去驾车?!!!
    工程设计还有三级审查、四级签署,何况是对人的生命啊!这不是视人生命如儿戏、草菅人命吗?!
    不具备行医能力和资质的人行医就是犯罪!这是一起比酒后驾车压死人后逃逸更有罪恶的案子!

    (0) (0)
  3. 狗屁分析!到底也没有说出个所以然出来,到底事实真相是什么,你们怎么不说?北大医院那么多非法从医的医生是从哪里来的,你们怎么不说,都没有执业资格请问能看病吗?我支持CCTV,终于干了一件好事,把这个所谓的国家医院给爆出来了,否则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受害呢。

    (0) (0)
  4. 多说两句:不知道北大医院与北大有何关系?只想提醒一句,北大至今也不是世界名校,也不过是中国名校,北大出名在于他们的思想而不是耍无赖,错了就要认,别连这点做人的基本素质都不具备,那真是猪狗不如了。

    (0) (0)
  5. 不敢苟同。博主的文章看似站在客观的角度,实际上不过是转移矛盾焦点而已。
    CCAV的报道也许做的不够全面深入,但不管出发点为何,最起码报道出了冰山一角;北大医学院既然出了这样的事,就应该启动正确的危机公关,直面化解矛盾,而不是企图狗咬狗倒打一耙,把水搅浑。北大的牌子已经够烂了,想让它烂到底吗?

    (3) (3)
  6. 院方有没有篡改病历?有就闭嘴吧!做贼心虚

    (9) (8)
  7. 另外,如果是你家里人在北医看病,出了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做?接受被篡改病历的事实?祝你全家健康快乐

    (10) (11)
  8. 因为亲人中有医生,所以还算了解这个行业
    但对于这个事情却不是太了解

    我想,应该是这样吧,其实这是行规
    这也只是一次普通的医疗事故,甚至算不上医疗事故
    如果是在普通的执业医生手下发生,什么问题都不会有

    好吧,问题就在这个潜规则这里
    它不合法,拿不上台面,即使每个业内人士都知道每个医院都如此,它还是拿不上台面
    如今,北大医院踩雷了,只能说算它倒霉。。。

    PS:死的是北大医学部的教授?
    都是北大的。。。应该也沾亲带故。。。为什么她不找最好的医生呢?
    太奇怪了。。。

    (0) (3)
  9. 这不是有错就改的问题,是应该严惩的问题,人命是至高无上的,而北大对待人命的态度却是这么肤浅,其实这也不是就他这一个医院的问题,而是这个社会的医德都跑哪去了?良心都被狗吃了吗? 博主的这篇文章本身也漏洞百出,完全就是拿人命不当回事,他把国家电视台当连续剧看了,他这么重要的一个朝廷台,一般都是报喜不报忧的,即使报喜也是有充分事实依据,更何况报道这种人命关天的大事,能毫无依据的就错怪一个全国知名的大医院吗?那记者肯定傻了,导演肯定疯了,迎合大众娱乐大众也没有拿人命开玩笑的,你这篇文章根本毫无意义,有本事把事情的真相和大家都关心的家属的情况说出来,而不是成天找理由为某个机构开脱责任

    (3) (2)
  10. 央视在还原事实上还是很努力的,收视率固然要,但拿北大医院做噱头他们还是不敢

    就靠楼主这些说法来认为央视是歪曲事实是没有根据的,只是这次事故中明显病人一方是弱势群体,本来就容易引人同情。

    北大医院如果要辩解,就逐条拿出批驳央视的证据,拿出复印件与病历等公开,并向法庭起诉,不要以“我们不会”做原因。

    (0) (0)
  11. 很报歉,我没有详细的看你这篇评论,因为我从头看尾浏览都没看出你任何一份举证,没有所谓澄清事实的一切一切,只看到你一个人在评论,引经据典,这是你一个人的舞台。很难想象你就这么堂而皇之的打出 “北大医院事件观察:电视会骗人”的标题。你对新闻的理解让人叹服,但你是在评论“北大第一医院事件”之新闻手法的优劣?还是评论“北大第一医院事件”?!如果你的目的是要诱导大家错误看待CCTV2中对于“北大第一医院事件”的事实描述,那你是失败的!而且很无耻。

    (0) (0)
  12. 北大医院11.8针对央视经济半小时失实报道郑重回复广大网友
    各位网友:
    大家好!
      针对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11月3日的失实报道以及广大网友指出的一些疑问,我院现做出郑重回复,以馈广大网友。我们知道我们的解释可能还会被一些网友说成“狡辩”,但是我们只是想还原事实真相。以下部分文字没有采用太多的专业名词,完全是为了更好的与网友交流,请专业人士见谅。
      一、关于“三个学生”的问题
      央视经济半小时的报道中提到的三个学生,其中于峥嵘医师和肖建涛医师当时已经分别是医学硕士毕业和医学博士毕业,并均已正式被我院聘用,是我院的正式职工,而不是什么学生。段鸿洲医师当时也已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正以研究生的身份参加正规的住院医师培训,也不是什么实习医生。
      二、关于抢救经过
      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只提到“三个学生在进行抢救”,试想一下,如此重要的病人,又是我院自己的职工,怎么可能是“三个学生”在抢救。那实际情况是:2006年1月,北大医院心内科研究员熊卓为因患腰椎滑脱,于春节前入住北大医院骨科,并于住院后第二天接受了手术治疗,手术顺利成功。为避免手术后发生静脉血栓,患者于手术后第三天遵医嘱开始下地活动。术后第6天(年初二)熊卓为在病房突然跌倒,在医院二线值班的主治医师刘宪义接到骨科病房护士报告后立即赶到病房,此时熊卓为已没有脉搏,也测不到心跳和血压。麻醉科和心内科值班医师接到通知后也在5分钟内赶到病房。为帮助患者恢复心跳,他们边为患者做心外按压,边把患者紧急送往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此后骨科、心内科、心外科主任都相继赶来参与抢救,时任院长也亲自坐阵。抢救从当晚9点多一直持续到次日凌晨5点。据病历记载,当天参与抢救的专家有:朱天岳教授(原骨科主任)、丁文惠教授(大内科主任、心内科专家)、王东信教授(麻醉科主任、ICU专家)、李岩主任医师(心外科副主任)、刘宪义副教授(当时的骨科主治医师)、于峥嵘主治医师(当时的骨科住院总医师)、洪涛教授(心内科副主任)、赵峰教授(心内科副主任)、赵明辉教授(肾内科主任)、章友康教授(当时的北大医院院长),还有应患者家属要求请来的阜外医院两名院长以及北大医院相关辅助科室多人。如此强大的抢救阵容,在北大医院历史上也是少有的。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的“三个学生”当然也参与了抢救,但抢救的主角怎么可能轮得到他们!
      狭义的“抢救”概念就是指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和心外按压等措施),实施复苏的前提一定是患者心脏、呼吸停止,换句话说是“先濒死、后按压”,如果当时不按压必死无疑,怎么可能是因为复苏致死的呢?一般在抢救中,心外按压持续半个小时至一个小时后,如果病人仍无自主心跳、呼吸,就不再继续按压,因为这种情况下即使病人后来恢复了自主心跳和呼吸,也多成为植物人。而对熊卓为,一方面是应患者家属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因为在场的很多人都是她的同事与好朋友,大家实在不忍心看着她这样离去,所以体外按压一直持续到凌晨5 点开胸取血栓时。这样长时间的按压难免会伤及肋骨和脏器,但是当时最紧迫的是保持患者有心跳和血压,否则一切抢救都无法进行。广大网友们,对于熊卓为的抢救,虽然最终未能挽回她的生命,但我们可以问心无愧地说,我们真的是尽力了!
      广大网友,请大家自己判断一下真实情况,难道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就一定真实吗?
      三、关于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的问题
      我们说“手术是成功的”,指的是熊老师腰椎滑脱的骨科手术本身是成功的,然而,术后第六天发生的并发症急性肺栓塞无情地夺走了熊老师的生命。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提到“没有采取抗凝措施”,广大网友也有疑问。
      那么术后需卧床的骨科手术患者是否需要预防性使用抗凝药物是一个学术问题,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我们不能只看到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的益处,还要看到其加重术后出血倾向的弊端。如果我们当时预防性地使用了抗凝药物,其后熊老师因大出血死亡,大家会不会又说我们不该用药了呢?目前的骨科抗凝剂使用指南中,也只是要求大关节手术要在术后使用抗凝剂。熊卓为做的是脊柱外科手术,这方面至今没有形成常规使用抗凝剂的指南。
      人体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系统,所以医学也是一门相当复杂的学问,否则医学界早就攻克癌症了,不是吗?
      四、关于“非法行医”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不想再赘述,卫生部的回应和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声明已经说明我们绝不是“非法行医”。有些网友拿“未拿到驾照就上路驾驶是非法驾驶”来作比喻,那么在驾校中跟着教练练车也是非法驾驶吗?也许大家会说我们的病历上没有上级医师签字,但试想对于这么重要的病人,年轻大夫怎么可能自己做主,上级大夫怎么可能不做指示,当然病历上没有签字是我们当时工作上的不足,但是广大网友们,这是在2006年发生的事情,那个时候我们相信很多教学医院都同样没有意识到上级医师签字的如此重要性。
      五、关于修改病历的问题
      很多网友说我们在第一篇文字中回避了这个话题,其实不然,原因也是因为此话题的敏感性将有可能出现更长时间的争执而终无所获。
    按照运行情况分,病历有两种:一种叫运行病历,另一种叫终结病历(即病案),定义的区别就在于这份病历的主人是否出院,病历归档进入病案室。病历的客观部分(如化验报告单)是允许患者复印的,主观部分(即有医师书写记录病情的内容)是不允许患者复印的。病历的书写是医生根据诊治过程所记录的依据,会随着病情的变化和医生新的发现而日趋完善,我院历史上就曾多次出现老教授不满低年资大夫书写的病历(一定是指主观部分)而将其撕碎扔掉责其重写的故事。一般医疗纠纷出现后,会当着医院医务部门和患者家属的面封存病历,如果在病历封存后再去修改病历,那是不允许的。
      广大网友们,有没有“篡改病历”是法律说了算的,不是我们说了算,也不是患者家属说了算的,更不是央视经济半小时说了算的。
      六、关于执业医师资格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先来谈谈执业医师考试。每年一次的执业医师考试是一种国家级的资格认定考试,包括理论和技能两方面,考试成绩合格后将颁发《执业医师资格证书》,一段时间之后才能得到《医师执业证书》并在供职医院注册,成为一名注册医师,有资格在注册医院范围内独立行医。
    以前,只有已从医学院毕业开始就职的人,才被允许在一年的临床实践后参加执业医师考试,这个约束显然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医学教育事业,七年制(本硕连读)、八年制(本硕博连读)的学生和本科毕业参加全国统考继续攻读研究生的人,不得不面临没有拿到执业证书还要保证临床医学教育实践的尴尬局面,而承载教学工作越重的医院在这个“空白期”就十分无奈——北大医院就是最好的示例!但我们相信,这种两难的处境绝不只有北大医院一家独自面对!
      针对此问题,2009年1月1日卫生部、教育部印发《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规定中指出“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在指导医师的监督、指导下,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应的临床诊疗服务”。作为北京大学的第一家教学医院,我们也制定了相关规章制度来保障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法、顺利进行,如非注册医师参与医疗活动时需在注册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并有注册医师签字。
      节目中“曝光”的刘希高,据他所言,当日乔装成病人的记者来到诊室后说自己有“泌尿系感染”,请求小刘给自己开点药,并一再强调以前吃过,效果很好,在小刘问诊的同时和他“套近乎”,说自己的侄女也要考北医的研究生,想从小刘这里取取经,于是小刘就坦坦荡荡地告诉她如何复习备考,殊不知有一个针孔对着自己。最后小刘因为觉得开这点药很简单就没有请示当时值班的具有执业资格的二线医师,自己开了药方,违反了医院有明确的相关规章制度。实际上央视经济半小时记者那几天还找了其他几位急诊值班医生,但他们都没有给她开药,只有小刘开了药方,如此“钓鱼”暗访,我们觉得已经无话可说,不知道广大网友又该如何评判。
      小刘和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的年轻大夫还提到“上手术”,但是“上手术”并不是去主刀做手术,做手术除了主刀大夫,还需要好几个人帮忙做助手,说句实话,真让小刘他们去主刀做手术,他们不敢也不会去做。
      在网上看到有网友评论说,这件报道将一个事实展现在公众面前,那就是目前我国的执业医师制度还不够健全,而北大医院就是一个牺牲者!我们认为这样的评价是令我们疼痛却比较中肯的,因为我们为澄清事实真相付出了太多太多,也得到了及其不利的社会反响。北大医院可以“牺牲”,然而,小刘不能“牺牲”!他今年只有26岁,不久前刚刚参加了执业医师资格考试,正在期盼自己的成绩、憧憬着今后成为一名真正的好医生的梦想,却因为一时的不清醒被欺骗自己感情的媒体无情地扣上了“非法行医”的帽子“示众”,无论结局如何,这可能将对他年轻的心灵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也将令我们感到更为疼痛!
      七、关于临床医学教育和医疗工作梯队建设
      1. 关于临床医学教育
      关于这一点,学校更有发言权,但因我院是北京大学的教学医院之一,作为医学教育的实施者之一,我们想站在自己的角度谈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北大医院是北京大学的教学医院,是北大校园的“延伸”,这就意味着在医院里有见习的医学生、实习的医学生和研究生,他们由北京大学和医学部统一管理,并非医院的正式职工。医生是一个特殊职业,医生的培养亦具有其特殊性,必须进行足够的临床实践,而这种实践与行医有着本质的不同。医学是临床性非常强的实践活动,如果不给他们机会,新一代的医生就不会成长起来。这对未来的医疗安全势必会埋下一个新的隐患。
      目前,北京大学的医学生教育模式分为两个阶段,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八年制学生的后三年学习也属于研究生教育)。本科生阶段学习,不能参加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在临床实践活动中以见习而后实习的医生身份出现,这一点在我院的《入院须知》中有明确告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即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作为“一线”在上级医师的指导下参与医疗实践工作,在一年之后可以报考执业医师资格考试,等到考试通过拿到《医师资格证书》和《医师执业证书》大概还需要经过一年多的时间。
      2. 关于医疗工作梯队建设
      刚才提到的“一线”,即在我院正式工作的住院医师和临床医学研究生(一般为在读硕士阶段),他们的年资基本一致,相当数量的研究生因本科毕业后在外工作若干年后考研,其能力比刚参加工作的住院医师还高,为了便于管理,我们将所有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的大夫统称为“住院医师”。实际上于峥嵘和段鸿洲以及刘希高他们都是归于此类,并不是所谓的“主治医师”。
      “二线”即“主治医师”,这是一个职称的概念,医院的主治医师一定是具有执业医师资格并在我院正式注册的本院职工,负责管理和监督“一线”的工作,至于他们有的在职攻读更高学位,并不影响仍为本院职工的事实。肖建涛当时就已经是心外科的主治医师了。
      “三线”即“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 ”,这也是一个职称的区别,其评审有人事部门的相关规定。北大医院施行“(副)主任医师负责制”,因此,患者可以在我院放心就诊!
      以上是对我院医疗工作梯队建设的简单介绍,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希望能让各位网友更多地了解医院工作所谓的“神秘”。
      老百姓口中的“主治医师”对于外科病人严格来讲指的就是主刀医师,熊卓为的主刀医师就是骨科的李淳德主任医师,而不是央视经济半小时报道中提到的“三个学生”。

      今天和网友们的交流,我们使用了“郑重”二字,因为我们很清楚这次事件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的严重性和纵容舆论后果的毁灭性,然而,我们也很清楚自己的定位,不指望这些文字能够证明什么争执多年的事情,只希望公众能听到一些来自院方积极的声音(不能说“客观”是因为我们是局内人),而不仅是电视屏幕中的“ 一言堂”和令人动容的泪水。
      可能大家还有别的疑问,没关系,我们只想还原事实真相,您如果有机会可以亲眼来看一看北大医院,眼见为实!我们的工作可能还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绝不是“非法行医”,也绝不会“草菅人命”。
      此外,我们还想和大家交流的是,我们内心的痛苦并不仅仅是针对此案件本身,而是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担忧。如果因为媒体的一则失实报道而挫败了广大医学生和渴望学医的孩子们的心,今后一流的人才没有人愿意学医,中国人民的健康如何保障?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如何发展?那时,我们大家不是不敢去医院看病了,而是没有大夫有信心独立出诊,或是抱着教科书坐在诊室里比对!难道这就是作为毛细血管的我们在2009年的严冬和主流媒体的一番“ 较量”后的结果?难道这样培养出来的医生就令百姓放心?这代价令我们无言以对!

    中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委员会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八日

    (0) (0)
  13. 近些年来,我发现央视已经不是过去的央视,新闻报道的责任心丢掉了,即便犯了错,也不了了之。不负责任。也许这是市场经济给媒介带来的弊病。

    (0) (0)
  14. 不知道是何等权贵和利益集体在这里张目!!! 但是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不要把你们这些看似符合逻辑或是具备法律崇高性的东西拿来忽悠大众 支持cctv2 媒体良心 中华良知!!!

    (0) (1)
  15. 中央电视台在有关司法和管理部门没有调查结论之前,仅为制造轰动新闻引起关注度(也许还有其他原因,象当年他们报道哈医大二院不了了之那样),就凭经济半小时的某工作人员曾经是王建国的学生,夸大事实,发表不负责任报道,煽动公众情绪,挑起医患矛盾,制造不和谐因素,在时隔四年之后企图在法院将要开庭之前影响判决结果,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应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并向公众澄净事实,真诚道歉.
    而王建国身在北大,恬不知耻,利用分居已久的妻子的死敲诈北大医院,竟然不顾基本的法律常识,以妻子有加拿大国籍为由,要求按加拿大法律赔偿500万,企图大发死人财,贪得无厌,丧心病狂,令人不齿。

    (0) (0)

引用

  1. » 反腐是个体力活 [爱枣报:591期] » 爱枣报

Lex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