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从所谓“输家”说起

人生在世,是不是必须成就大的事业,赚很多的钱,有很高的地位,才能配得上那个陪着你的人呢?似乎不是这样。一个人在心理不够强大、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时,就会比较喜欢依赖“物”的力量来弥补心理的缺失,但天底下的女人并非全都向物质看齐。为什么就不能脚踏实地努力一下呢?为什么非得坚持认为自己是个输家,而且还不肯自拔呢?

文/乔淼

所谓输家,即音译的“卢瑟(或者,屌丝)”就是被年轻人最多挂在口边的“Loser”一词。在寻常语境里,这个词被频繁地用于嘲人和自嘲,所指多半是出身非富贵、手边无甚余财,特别是缺乏伴侣(无论是精神上或肉体上,或多指后者)的男性。我不很喜欢这个词,倒不是因为它带有太多负面的感情色彩,而是因为讲这话的人口气里往往交杂着失落、抑郁和绝望,仿佛一旦成了输家,就没法翻本,注定要输下去。

今年是家父和家母离婚十周年,二人的分居和情感破裂则渐次开始于大约二十多年前。那时适逢下海大潮,父亲不甘寂寞,辞了公职尝试下海,屡次不成,头破血流,甚至欠了些外债。从我记事起,父母的感情就不是很好,经过好多年的冷战热斗,总算离婚了——对我来说甚至有些解脱的意味。十年来每次见父亲,但凡谈到感情问题,父亲总是告诫我,男人必须有钱,有本事,能降伏女人,否则就没法家庭和睦生活幸福。大概在他看来,母亲离开他最大的原因是他没钱。

但就我的观察和母亲的解释,情况却完全不是这样:父亲做生意失败,这并没有什么大不了,他是个有几分能力和想法的人。真正致命的是他性格的缺陷,对家庭和事业皆然:自以为是,不善于(且不愿)和人沟通,好高骛远,急于求成。记得全家某年在外闯荡,父亲生意失败,全家几乎衣食无着,母亲不得已出去打工补贴家用,每天午餐和晚餐都靠她用单位饭票从食堂买回。就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责怪母亲“不安分”“不肯帮我打理生意”;周末出去打牌,家里只剩十几块买菜钱,父亲还要拿走其中十块去打车,因为“骑自行车去很没面子”。做人做事如此令人心寒,以至于我那时虽不满十岁,已经看不下去,要劝母亲离婚;但母亲竟然没有在那时趁着年轻有资本离婚,一定要等到我初中毕业,将近成年,这才终于下定决心。这能怪她的嫌贫爱富么?当然不能。只能说是父亲做人的失败了。

如你所见,十几年来,从父亲那里,我深刻体会到了loser真正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不是没钱,不是没有能力赚钱,而是没有赚钱的勇气和决心,没有计划性,没有脚踏实地的劳动,于是失败在所难免;失败之后,则感慨出身低微,时运不济,直到最后怪罪那个女人:你竟然嫌贫爱富。他们唯独不反思自己到底缺了什么,以至于做不成事。

人生在世,是不是必须成就大的事业,赚很多的钱,有很高的地位,才能配得上那个陪着你的人呢?似乎不是这样。彻底的“贫贱夫妻”在现实生活中不是最大的常态,更多的是“凡人夫妻”,温饱以上,勉强小康,距离暴富则十万八千里。这样的生活是否就无法继续?好像不见得。既然如此,既然“凡人”的生活状态不是无法持续,为什么在自己不比这些凡人更差的时候就成了输家?我不好断言,但至少有两点原因与此相关:一是物质化的心态作祟,二是比较的对象不相称。

一个人在心理不够强大、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时,就会比较喜欢依赖“物”的力量来弥补心理的缺失。物是一个外在的、可量化的、可比较的尺度;相比之下,“心理强大”的指标,比如爱心、勇气、自信之类,很难量化,很难比较——而缺乏安全感、内心软弱的人,恰恰又需要和别人比较,希望能找到自己胜过他人的地方来建立一点安全感。因此心理不够健康不够成熟的人,会比较热衷于追求“物”的占有。

比如我是一个很有钱的人,你可以批评我,说我不够自信,不够有能力,但我可以反驳你说,我有很多钱,你有吗?我有名车豪宅,你买得起吗?我买得起,这就是我的能力。别人说,你配不上你的女朋友,我可以说,我给她一张信用卡,她一辈子都花不完,你有吗?你给不了,这就说明我比你对她更好。别人说,你不够有自信,我可以说,我有钱,想买什么买什么,走到哪儿都有鬼给我推磨,你行吗?你不行,那我比你强……

对物质的占有可以进行比较,可以量化,最重要的是这种比较和量化很简单:为女朋友花三千块的人,至少表面上看来比给女朋友花三百块的人要好。这是一种完全出于理智的计算和判断,比费力去感受一个人的情绪和情感要简单得多、省事得多。反过来说,一个女人是不是足够爱我,我对女人的吸引力是不是足够大,也不需要费劲考虑那么多,只要看她和我有多少肉体接触,我和多少人上过床就行了:我是“百人斩”,怎么着,比你这个小处男要强。

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一个人倘若拥有的物质不够充分——特别是在他自己觉得不够充分的时候,就会格外敏感,格外脆弱,格外需要通过和旁人的比较、通过旁人的认可来满足基本的安全需要。因此,当谈到感情问题的时候,他们会更容易把女性物质化,用物质化的标准衡量自己的魅力和女性对自己的情感。这也就是“木耳”“高帅富”“矮丑挫”之类说法的本质。因此,所谓的loser,正是人在物质化的心态驱使下,为了比较方便而进行的嘲讽或自嘲。

最近有部电影叫《失恋33天》,里面有一段情节很好地总结了这种物质化的心态。片中有个男人,30岁出头,事业有成,坐拥豪宅名车,见识也不差,身边跟着的女朋友却是个彻底的花瓶。当被问及为什么要选个花瓶的时候,他只给了两个字的回答:省事。接着又补充了一句,“我爱她的程度,等于我给她的信用卡的额度”。

对于缺乏内在安全感的人来说,“省事”的确是一种极大的诱惑:不需要担心她背叛,不需要担心她无理取闹,甚至不必在意,只要给张信用卡就能打发。哪怕外面“彩旗飘飘”,家里照样风平浪静——后半句更是物质化的男人梦想中的天堂:女人既然是物质,自己的魅力既然要用物质衡量,那当然是多多益善,最好全世界的女人都能无条件爱上自己,爱不上的则是因为自己给的钱不够多。所以对这样“省事”的男人来说,当皇帝、坐拥后宫永远是终极梦想,不用打江山能当皇帝当然更好。

于是也就有了诸多“富二代”的趾高气扬和诸多出身平凡者的自恨自嘲:这些自恨自嘲者,万一时来运转,也不过实现一下“省事”的梦想,充其量一个暴发户而已。

但问题在于,天底下的女人真的是如他们一厢情愿的那样,一切都向物质看齐,不肯卖只是因为“价钱谈不拢”吗?恐怕也不是。有更好的物质条件,享受更好的生活,这是谁都不会拒绝的;选择更好的雄性基因,在更好的条件下养育后代,这也是女人的天性。但只因为这个原因就选择或抛弃一个男人,这样的女人大概不会太多,起码不是全部。

既然如此,当你没有足够优厚的物质条件的时候,为什么非得强求自己必须有一个爱好物质条件的伴侣呢?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一个能与自己条件相称、彼此满足对方期望的伴侣,大概是更现实的选择。反过来说,假如有一个女人愿意选择你,那至少说明她接受你现有的条件,即使有些对未来的要求,也是看好你的潜力,并没有要求你一蹴而就:为什么就不能脚踏实地努力一下呢?为什么非得坚持认为自己是个输家,而且还不肯自拔呢?

卡伦·霍妮在《神经症与人的成长》一书中描绘了类似的心态:(这类人)有大量的需求,他认为自己“应该拥有他需求的各种优点”(他们认为自己“应该”如何而不是“想要”“打算”),但仅仅在想象中通过“理想自我”的幻想实现之,而不是脚踏实地的行动和积累,这同时导致他们丧失自我,安全和归属感成为首要需求,内心的情感和愿望反而受到压抑。

另一方面,通过理想自我和现实的对比和随之而来的巨大落差,个体变得更加不肯行动,陷入自恨和自责之中:他们恨自己为何不能在现实中和想象中一样强大,恨自己为何不是理想中的状态,并因此更加依赖自恋和理想自我,越发深陷幻想而不能自拔,更无力改变。我想,这可以很好地隐喻“输家”的滥觞:即便是称别人为“输家”的“高帅富”,也只不过自恨的程度少些,没什么本质差异。

我有时想起父亲和母亲的故事,总是不免感慨:父亲假如早二十年想明白这些道理,不是哀叹自己“时运不济”,而是老老实实工作、寻找实在的发展机会,以他的人脉和能力,至少也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实干者。而母亲,年轻时很文艺,后来为生活所迫,不得已做了许多实际的工作甚至有些工作狂倾向,如今已经精通好几个领域,事业有所成就。我想,父亲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没能坚持努力;更要命的是,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不愿意作出改变。两人情感关系中最致命的问题,如李中莹所言,恰恰就是“不肯改变”。倘若一个人说“我就是这样”“永远改不了”,只是要求对方顺应自己、迁就自己,那就彻底无可救药了。

总而言之,在人生的赌桌上输了钱,那不重要;暂时没有赢钱,也没什么大不了。人生要活好几十年,二十岁时是输是赢,不代表最后的结果。只要还没离开赌台,就永远有翻本的机会。最好的办法,是在手背时懂得收敛、懂得积累本钱,这样到手顺时才可以大把赢钱。(来源

标签:

 

2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喜欢,人生的真滴,感触呀,你有一个值得你骄傲的好母亲。

    (0)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