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陈凯歌:霸王远去,屌丝逆袭

“文革”的遗产

“电影拍成以后,就成了社会公器。我不会在公器里夹带私恨。”陈凯歌否认了“借《搜索》报《无极》之仇”的拍摄动机,“因为那样不牛逼,那样想我的人也不牛逼。”

“其实叶蓝秋就是导演自己。”演员高圆圆说。叶蓝秋是她在《搜索》中的角色,这个意外卷入网络漩涡中的美丽女子身患绝症,直到自杀离世,不向外界公开风波真相。“你看发生过的很多事情,导演如果出来解释一下,就是另外一个样子。但他偏偏不向任何人解释。”

《搜索》原著《网逝》是一部网络小说,也是2010年唯一入围鲁迅文学奖的网络文学作品。陈凯歌将一场群殴式的网络暴力搬上了大银幕,这场彻底改变了当事人命运的人肉搜索,让他嗅到了陈年往事的熟悉气息。“我也一直在想,这种网络暴力是不是跟‘文革’一脉相承。它们惟一的不同就是,‘文革’时谁斗你你知道,现在谁斗你,你不知道。”

“‘文革’及其红卫兵历史是陈凯歌精神世界中最重要的心理参数,是他永不磨灭的记忆和梦魇,是他用各种方式去谈论、谈不清却更要谈、永无休止的话题。”电影学者陈墨的这种观点在陈凯歌那里得到了印证。在自传《少年凯歌》里,他写道:我所经历的“文革”动荡岁月,给了我许多宝贵的东西……我一直认为,我的人生经验大都来自那个时期。其中最重要的是,“文革”帮助我认识了自己。认识自己即是认识世界,明白这一点,就决定了我的一生。

在《无极》风波过后,学术界曾经邀请陈凯歌举行过一次研讨会,理性探讨《无极》创作初衷。在那次研讨会中,陈凯歌坦言:《无极》讲述的正是一个人年幼时受到的伤害,对他后来一生产生的巨大影响。

“文革”发生时,陈凯歌是北京四中初中部的学生。他就读的这所著名男校,在“文革”前高考升学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而且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党政军高级干部家庭(注:当时他的校友包括刘少奇之子刘源、薄一波之子薄熙来等,详见北岛等人所编的《暴风雨的记忆:1965-1970年的北京四中》)。在陈凯歌的班级,仅副部级干部子弟,就占到百分之二十以上。

1966年7月29日,在北京郊区人民公社劳动的陈凯歌,和数十万大中学生接到毛泽东的命令,紧急返城来到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邓小平、周恩来、刘少奇等中央领导都到了。“怎样进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你们不大清楚,不大知道,你们问我们革命怎样革,我老实回答你们,我也不晓得……”就在刘少奇这段著名讲话进行到一半时,会场突然灯光大亮,毛泽东在人们的错愕中从后台走出,微笑着冲人群挥动右手。从这一天开始,很多人的命运将发生改变,包括14岁的陈凯歌。

不久后的一天夜里,陈凯歌从熟睡中被惊醒。父亲陈怀皑和其他几位大人被押弯腰站在院子里,而他就站在人群中。名字被叫到时,父亲的头埋得更低了。“国民党分子”、“历史反革命”、“漏网右派”,这是那一夜父亲的头衔,其实他真正的身份不过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位普通导演。当人群喊起“打倒”的口号时,陈凯歌回忆,“我也喊了,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很大。”

揪斗的红卫兵叫到陈凯歌时,他在众目睽睽之下走上前,当时说的话他后来已经忘记,只记得父亲看他一眼时,他在父亲的肩膀上推了一下。“四周都是热辣辣快意的眼睛,我无法回避,只是声嘶力竭地说着什么。”在后来的岁月里,他无数次地回想起这一幕。“如果我更大一点,或许可以悟到这件事是可以当一场戏来演的,那样我会好受得多,可我只有14岁。”

“在14岁,我已经学会了背叛自己的父亲。这是怎么回事?我强忍着的泪水流进喉咙……我也很奇怪,当一个孩子当众把自己和父亲一点一点撕碎,听到的仍然是笑声,这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理想的碰壁

“‘文革’中经历那样的苦难,但是我的第一部电影,拍的却不是怨恨,反而是温暖,是很大很大的爱,我自己觉得这一点很难得。”这部处女作便是电影《黄土地》。也正是这部第五代开山之作,让陈凯歌和王学圻结识。就像葛优是冯小刚的御用男主角,王学圻也是陈凯歌电影中亮相最多的男演员。

1983年,空政话剧团演员王学圻参演广西电影制片厂影片《通缉令》,这是他平生第一次担当男主角,导演正是陈凯歌同班同学李少红的母亲金淑琪。

那是刚出校门的第五代抱团取暖的甜蜜岁月。为赢得首次执导机会,陈凯歌从北影来到广西厂,与张艺谋、何群等人一道组建青年摄制组,当时陈凯歌正着手将柯蓝的散文集《空谷回声》改编成电影剧本。在广西厂招待所,住他隔壁房间的,正是前来参加后期配音的王学圻。

“那时我房间有个电炉子,可以烧开水。凯歌就是每天写半天,就来我这边坐10分钟,泡杯热茶。我不喝茶,也不抽烟。他知道以后,就说‘你是苦行僧啊’。”王学圻回忆,陈凯歌了解了他的生活习性之后,放弃了八路军文艺工作者顾青一角原定的演员,力邀他出演。在陕北高原,一群壮志未酬的年轻人乘坐一辆面包车,用了两个月时间和35万人民币,开启了日后引以为豪的电影生涯。

在后来的电影研究学者那里,《黄土地》和《大阅兵》、《孩子王》一起,作为陈凯歌早期代表作,被贴上了理想主义和反思的精神标签。《搜索》的编剧唐大年是在电影学院上学期间看的《大阅兵》。“具体情节我忘了,我就记得那个片子反正挺颓的。结尾很灰暗,除了主人公之间的勾心斗角,最后国旗升起来的时候,因为有战士的签名,脏了吧唧的。”

《大阅兵》以1984年国庆大阅兵为背景,是陈凯歌和张艺谋、王学圻在《黄土地》之后的二度合作。在唐大年看来,这部反思个人与集体命运的影片“拍得特别有诚意”。

“这部电影修改得很厉害,有很多很好的戏因为审查都给剪了。”王学圻回忆,他在片中有这样一段:我听说前线下来一批大脑受伤的战士,医生带我上到顶楼看到他们,他们就冲着我笑……随后他仰面朝天,澡堂喷头的水迎面而下。片中描述的场景,是当时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有些战士的真实命运,但是审查未能通过。

片中原来还有一首写阅兵的歌,由张艺谋和陈凯歌联合创作:“大寒大暑大饥大渴,到头了吧,雨雨风风,家事国事天下事,都在我心中,军人的苦,军人的光荣,为中华壮大为天下太平,我要说一声,好男要当兵。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准备牺牲,万千男儿上阵能有几人生?军人的血,军人的光荣,为中华壮大为天下太平,我要说一声,好男才当兵。”因为“万千男儿上阵能有几人生”,这首歌被总参枪毙,无缘问世。

“在纷繁的思绪尚未理清,心理和体力尚未调整到最佳状态时,我仓促上阵,拍摄了《大阅兵》。从整体上看,我认为它基本上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后来陈凯歌这样评价《大阅兵》。在这之后,他还有过两次审查受阻:一次是《霸王别姬》两上两下艰难上映,另一次是由他执导的电视剧《吕布和貂蝉》送审时遭遇上百条修改意见,开播不久总局还是下令禁播,历经4次重大修改后,最终更名为《蝶舞天涯》得以面世。

才 1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这个时代需要坚守信仰的人,他可以不被大众接受,可以沦为小众消费品,但N多年后,一部部的快餐作品被人遗忘,而当年那些小众作品中的遗珠会被人们重新把玩,历久弥香。这种坚守对坚守者是痛苦的,但对历史的发展却是十分珍贵的。

    (0)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