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乡下人是又不像乡下人,又不像城里人

乡下人是又不像乡下人,又不像城里人。乡村在沦陷,山水田园,阡陌交通式的乡村即将消失。

文/张佳玮

1

我爸出身乡村,进城做事,和故乡往来不断。我从小见惯乡村,所以舌头也很乡村。我写过许多乡村的段子,写饮食时尤甚。

我喜欢江南乡村“吃酒”的习俗,喜欢乡下糯米酿的甜软加生姜的黄酒。

喜欢夏季的竹凳、杉树和樟树的影子,喜欢苏锡略带甜味的红烧肉和红烧鱼,喜欢老家的木结构房屋。

喜欢夕阳西下时场院一字排开的饭桌,喜欢渔歌互答那样的彼此招呼,喜欢夏天大家摆蒲扇乘凉,喜欢小时候拿竹竿追闹的时光。

喜欢河塘里的鸭和鹅,喜欢田埂上乱跑乱叫,喜欢菜田,喜欢挖笋和挖萝卜,喜欢逢年过节的乡下饮宴,喜欢每顿宴会最后的红烧蹄胖,喜欢乡办工厂私酿的汽酒和啤酒,喜欢饮宴时必请的军乐队和他们吹拉弹唱的歌。

喜欢修农村新修瓦房可以捉迷藏的楼梯间,喜欢乡下风驰电掣的土气摩托车。

喜欢狗尾巴草,喜欢花朵盛开的春夏,喜欢老式半导体里的评书,喜欢冬天在场院裹着棉袄晒太阳。

我知道许多人大概都如此。走到天涯海角,心与胃总还是认祖归宗。家门前的树,以前跑过的山冈,老家养的狗,旧卧室里的床,父母手到擒来的家常菜。每个人必有那么一瞬间,觉得自己融化在旧昏黄时光里,想,什么都不要,有碗热汤喝,陪爸妈说会儿话,看看黑白电视机咿咿呀呀,都好。

然后每次回家,看着家乡沧海桑田的变化,就不免心里发涩,觉得故乡啊,不复存在了,等等。觉得风俗不复淳厚。

乡村没了,拆迁不休,新住宅区拔地而起,城镇化席卷而来。故乡丢失了,深为叹惋,桃源不再,等等。

你们为什么要离开乡村呀,为什么不守着父母基业好好的建设田园风貌呀,等等。

我以前也这么想来着。

2

借句庄子的话就是,子非农民,安知农民之乐(苦)耶?

我爸进城后,我叔叔和大姑依然留在乡下。我二姑嫁去湖州,也是乡下。说乡下不确切,因为我能记事起,乡下已遍布乡办工厂,离市中心也就不到一小时车程,更像城乡结合部。

我叔叔那一代人已不务农,做工人。我大姑先是养鹌鹑,然后在高速公路旁开了烟酒店。我小姑嫁去深圳,两头住。

至今,我那些亲戚还住原地,只是都拆迁了,换了房。我叔叔、大姑都很感谢拆迁,因为住上新式小区了。

他们没有“乡村遗失了、绿意流逝了”之类的文艺流感慨。我叔叔的说法是,新小区周边,有超市,有卫生防疫站,电信网络缴费也简单多了,离我弟弟(我叔的独子)上班的地方也近了。总之,方便了,也干净。

我小姑也觉得,这样住得更习惯。以前的乡村,繁茂的植物,她并不舒服,因为容易得皮肤病。

郑智化当年唱“都市的柏油路太硬”,我叔当时就说,有柏油路,就不怕下雨天泥泞了。江南秋冬,如果泥泞了,鞋袜裤子都要换洗,麻烦得很。没走过乡间泥路的人,不明白其中的琐碎。

我二姑至今在湖州乡下过活。湖州也属江南富庶之地,但她所在的乡下,并不好玩。房子两三进,院子多,但冬天奇阴冷,夏天又暴热。乡下装空调不太方便,效果也不算好。夏天,她常要进城躲儿子家去吹空调。

他们的意见就这么实在:城镇化可以让他们生活得更好。江南乡村,向称鱼米之乡,尚且如此。

我在上海住,有个邻居是个山东乡村青年。90后,虎背熊腰,是个送水工。20平米不到的房子,他一人住,偶尔有他姐姐、姐夫和一个孩子一起挤住。

白天,青年和姐夫一起坐摩托车到处送水,姐姐洗涮,照顾孩子,忙一整天。晚上大家能做的就是看电视。

他们的普通话不标准,所以交流有些困难。那个青年跟我说话时口音很重。熟了之后,他承认自己因为口音,有时不太敢说话,只憨憨的笑。其实很能说,但也不敢说了。

我问他,干嘛往上海跑,家乡怎么样?他说得很简单:这里比家乡挣得多,而且买什么都方便。

贾母又笑道:“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个地里现结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地里的好吃。”刘老老笑道:“这是野意儿,不过吃个新鲜。依我们倒想鱼肉吃,只是吃不起。”
——《红楼梦》

老人男人坐在矮凳上,摇着大芭蕉扇闲谈,孩子飞也似的跑,或者蹲在乌桕树下赌玩石子。女人端出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河里驶过文人的酒船,文豪见了,大发诗兴,说,“无思无虑,这真是田家乐呵!”
但文豪的话有些不合事实,就因为他们没有听到九斤老太的话。
——《风波》

乡村当然是美好的,理想的乡村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有野趣,可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可以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然而这些闲雅野趣,许多都是自士大夫眼里看出来的。

我总觉得乡村美好,希望乡村保持天然野趣。

但身处其中的我叔叔们,却希望去城市过活。显然他们比我有发言权得多。我们这些人,并没真长期体会过乡村的艰难。

大多数乡村,如今状况并不那么美好。

当农民们逃离土地、逃离乡村的时候,乡村以外的人,没人有权限制他们“喂,乡村是美好的,你得守着那片绿意不要轻易放弃啊”,因为没住在乡村里的人,谁都没吃过在乡村里的苦。

3

当然有人说了,乡村现在状况也不错啊,跟城里比也有优点啊,房子大、物价低、都有钱修小洋楼啦、车子还很普及哪、有钱的农民多了去了。

真的有许多这类例子,我也相信。但这例子不具有普遍性。我叔叔,我小姑,我大姑,都还是指望孩子下一代能进城里找工作,“有出息”。

我们这里的乡村居民很现实。“有出息”,就是家庭和睦,就是有房有钱,就是衣食无忧,而已。我叔叔说过一句话,和那位山东青年类似:进城,才挣得多。

在乡下办厂发达的?有。但发达者毕竟少,在乡办工厂劳动、乡城之间跑汽车运输的乡民占了大多数,挣的也不是大钱。“种田不赚钱”不是什么秘密了。

乡下在失去曾经的清新。许多乡下的水源被污染了。我这里的城区偶尔还会治理河道,乡下,没这回事,除非捞上旅游项目,还能整顿整顿。所以,大家都反而宁愿城镇化小区化:至少干净,至少有足够的基础设施。

4

话说,乡村,以前,明明很美好的呀。汪曾祺、沈从文小说里的那一切哪去啦……

真的有过,我也相信。就在我小时候,还感受过典型江南乡村的美好余韵。但现在,真的少多了。

马尔克斯一辈子都在写一个段子,见于他几乎所有的小说:某小镇很世外桃源;忽然某大事出现了(《疯狂时期的大海》里大海发出了味道;《巨翅老人》里天师被逮到;《百年孤独》和《枯枝败叶》里不提);于是,一大群人来了:商贩、杂耍表演,整个小镇被华丽、商业化、庞杂、现代化给占据了;淳厚风俗一去不返;这就是他所谓“枯枝败叶”。余华的《兄弟》下部,也在说这事。村上春树《1973年的弹子球》开始,也在说这事。

费孝通先生的几个看法:

在乡村封闭时,道德风俗就容易保持些。大家都认识,有或远或近的血缘或亲属关系,在一个小圈子里。

乡村生活更依赖经验,现代生活(确切说,现代城市生活)更依赖知识。

一个乡村,一旦开始卷入“现代化”,就无法保持独善其身了。以前的乡村,大家自食其力,不干活的二流子遭鄙视。但开放之后的乡村,总是第一个头脑灵活、会跑运输的人赚钱。

当大家觉得“苦干活苦种田不赚钱”时,当大家觉得游手好闲而能巧妙营私挣钱者不可鄙反而值得羡慕时,人心与价值观的变化就开始变了。

5

江南的乡村,已属情况很好,但依然有收入不平衡、种地不赚钱之类的问题。其他地方,问题更多。一些内地朋友跟我说,某些闭塞的内地乡村,派系成林,土豪众多。卖地赚钱、污染环境、苛捐杂税,不一而足。

昨天,荞麦和桃花都在追问,日本的乡村那么美丽那么清秀雅致那么像世外桃源,怎么出来的呢?

我有朋友跟我聊起过。

日本一直组织学生去农村,不是面子工程,是真的去做那种。

日本农村医疗、社会福利做得不错。这点我有学劳动保障的同学用来做过毕业论文。

日本鼓励二战后那代人退休后归园务农——虽说没陶渊明那么风雅吧。

日本以重视传统著称。关于农业的许多古典节日,锯树、砍竹、插秧等表演类节目极多。耳濡目染,加上有了足够的基础设施——医疗、通讯、交通等,他们没有明显的“乡下比城里差好多”的概念。

关键的:

日本一直在推“进攻型农政”,农业产品主动的商业化,品牌化。所以很容易看见:日本的农产品,贵得要命,但是做得精致细腻,可以直接当礼物送人那种。他们不是灰头土脸等着别人来统一收购,而是主动出击,做商业推广。

我们以前也有过不错的时代,比如,著名的汉文景之治。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文景时没有汉武的赫赫武功,名动异域,当时的政策,按景帝曰:“夫农,天下之本也。”一个很现实的举措就是:因为“贵粟”,农民生活很好。

政策这类大事,说远了。那是日理万机的人们考虑的……

只再补一句。

王小波有篇《荷兰牧场和父老乡亲》,大概意思是,靠规划、智慧和能工巧匠,是能让土地井井有条的,而不必去费了死力气还搞得乱七八糟。

6

以我不多的经验来看,至少在我所见的城乡,是这样的:

城里人厌倦社区化的生活,喜欢绿意盎然闲趣雅意的自然乡村,但乡村人自己在其中过日子,并不太快乐,反而希望获得城市社区那些周到的医疗教育通讯交通,以及城市级别的经济收入。

农村被压抑着,收入不平衡,被污染,基础设施不如城里到位。而且,我叔叔那代人都有“土地反正不算自己的,拆就拆卖就卖,赔的钱够数就好”的心思。

以我不多的经验来看,至少在我所见的城乡,是这样的:

让乡村居民觉得日子不太好过的不是城市居民。但是,因为农产品价格的控制,城市居民(无意中)占了不小的便宜(价格较低廉的农产品),当然也吃了点小亏(为了控制成本,一些不让人放心的食品出现了)。

以我不多的经验来看,至少在我所见的城乡,是这样的:

你可以说古典的乡村总会流逝,没什么是永垂不朽的。但是,花树繁茂田垅明秀的,鸭鹅浮河黄狗撒欢的,种庄稼能手倍感自豪的,乡间邻里互相走串的乡村,怎么会那么迅速变成草树凋敝垃圾成堆、地基纷飞尘烟弥漫、一提种地都要被年轻乡民嗤笑、除了熟麻将搭子外人情淡漠的地方呢?

在败坏乡村的,是急功近利、贪得无厌的搞污染、搞派系、搞同气连枝、搞购售渔私利、控制农产品价格,让乡民自己都不喜欢乡村生活,搞征收搞迁移,逼得乡民离开土地,却又不给他们城市人身份待遇的,这么一部分人。这一部分存在,非常非常强。

我还在上中学时,我叔叔说过句话,他说这话时一点都不愤慨,就这么平平淡淡的说出来,就当个已接受的事实在谈,“现在弄得,乡下人是,又不像乡下人,又不像城里人。”(来源

标签: ,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