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神曲】龚琳娜:法海,你不懂爱

龚琳娜演唱新神曲《法海你不懂爱》,龚琳娜老公——老锣身着长衫扮许仙,二人现场妇唱夫随,一起表演由老锣编排的舞蹈,显得喜感十足。

视频地址:龚琳娜《法海你不懂爱》(真正高清版)

标签:

 

6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法海你不懂爱,雷峰塔会掉下来……

    龚琳娜表示这首《法海,你不懂爱》,只要听过的人20秒就能学会。

    (4) (3)
  2. 我只觉得听了20秒就受不了了 特别是它的歌词 太直白 没内涵 觉得传唱度不会很高

    (7) (8)
  3. 我了个去。。。囧了。。。这歌词。。。法海说,我不懂爱!我把雷峰塔最繁华地段的房子都给你了,你还想怎样!!!

    (5) (4)
  4. 被冤枉的法海
    文 / 高建军

    鲁迅先生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法海:“大约是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此论一针见血、敲骨吸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后人对于法海和尚的解读,并不是法海的“本相”。这是一个经过鲁迅先生改造了的法海。
      
      就象后人对于许宣形象的改造一样,法海形象在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后,特别是到了现当代,是文人们最喜欢对之动手术的一个文学对象。也许在法海身上蕴藏了太多社会的、伦理的,或者政治的、历史的所谓含义,他甚至比原故事中的主角许宣与白蛇还要深刻、沉重。当然,人们改造前人的文学形象,目的肯定不是单纯为了好玩,他们是要借口骂人,甚至借刀杀人。在冯梦龙的原著中,法海原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人物,甚至其面目都比较模糊,让人想不到他是什么人。只大概知道他是一个职业的宗教人士,专司降妖捉怪,是一切妖精的克星。可以看出来,冯梦龙对法海的塑造是不大用心的,小说中粗粗地交待:“且说方丈当中座上,坐着一个有德行的和尚,眉清目秀,圆顶方袍,看了模样,的是真僧。”只此一句。这是许宣第一次见法海,后面也没有描写过法海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他的全部工作就是要把许宣从白蛇的身边救开,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服务周到。他的目的无疑是达到了。在冯梦龙的心里,恐怕是要把他作为人世间正统伦理体系的维护者来称颂的吧,至少小说中没有透露出作者对他的不满。
      
      封建伦理体系对人的自由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和激进者――对它产生反抗和愤恨情绪是自然的。因此“五四”思想解放点了一把火后,人们终于有了倾泻这种反抗情绪和愤恨情绪的渠道。但把子太多,许多把子又太大,你想批判打倒都无从下手。而年青人的恋爱问题最能引起一班人的同情,即使那些上了年级的人,也或者因为年青时恋情不顺的感同身受,而容易理解。最为特别的是,人总是对涉及男女关系的话题比较容易感到兴趣,所以,一切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最初要从男女关系入手,并最后落到男女关系上。在“白蛇故事”中,这些因素都具备了。
      
      法海对许宣和白蛇情感婚姻生活的粗野干涉,虽出于正义,但确实煞风景、讨人嫌。他是出于好心而办了坏事。任何正义的铁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人的幸福。但此种铁律规定的“幸福”却与个体所感受到的幸福是不相同的。也许铁律所允许的幸福在个体的人看来味同嚼蜡。相应地,铁律所不允许的一些幸福,在个体的人那里却可能觉得有滋有味。法海的误区和无奈就在这里。他只是铁律的执行者,而不是“普遍的幸福”与“个体的幸福”的分辨者。他所维护的其实是整个人类、整个人世间的幸福,而不是许宣个人的幸福。在整体的幸福与许宣个体的幸福发生冲突的时候,法海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前者。否则,他就不够敬业、也不够专业。此种以毁灭个体幸福而维护人类整体幸福的行为,一定要让许宣以为这全是“为了你好”。这也是为什么,在有些特殊的、“激情燃烧”的年代里,人们会心甘情愿地为了某些大而无当的、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虚构的幻象去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幸福了。法海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但时代的前进,人们终于会明白,整体的幸福与个体的幸福并没有绝对的冲突。甚至,它们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甚至,个体的幸福本身也许就是整体的幸福。明白这一点之后,人们就会痛恨,痛恨过去的被骗和被强行拆散;哀悼那永远失去了的幸福、激情和青春。因此大家会找一个具体的把子来倾泻此种情绪。法海首当其冲。在现实生活中,法海这样的人其实也是代人受过的。甚至,他也因其对于本职工作的忠诚,而让人稍稍地同情。不过,他既然成了把子,就很难摆脱这一新的身份定位,不管这种定位冤枉不冤枉,就象陈世美永远摆脱不掉负心薄倖的臭名一样。
      
      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成为把子之后,他会被后人无限的涂抹改造。法海也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鲁迅说法海嫉妒许白二位的爱情,就是这类改造和涂抹的典型。鲁迅是借刀杀人,指桑骂槐。其笔锋所向,是法海身后那些假道学,或者先生讽刺的还有一切假正义之名行自己之私的人们。而小说中的法海倒是货真价实的真诚的呢。真正的道德家是让人心生敬意的,法海在冯梦龙笔下应该就是这样一种人。虽然他不太近人情,可是我们不能怀疑他的真诚与执着。他在后世的遭遇委实令人感叹、同情、惋惜――多么好的一个同志。这一切都是谁所造成?是那些假道德家。就是说,至少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道德家总是吃假道德家的亏。因为在大多时候,在我们身边,假道德家往往比真道德家还道德。他们一身正气,疾言厉色,居高临下,不容分说。真正的道德家吃亏就吃在他们有道德;假道德家赢就赢在他们没有道德却能够让人相信他们有道德。
      
      法海是真道德家,可是我们为了骂假道德家,不得不把他拿来祭刀。因为人们实在找不出藏在人群里的假道德家们――他们装得太象了。这是我们的悲哀处。
      
      我为法海一哭。
      
      (2006年10月7日星期六)

    文章来自红袖添香网

    (0) (0)
  5. 被冤枉的法海
    文 / 高建军

    鲁迅先生在《论雷锋塔的倒掉》中说法海:“大约是嫉妒吧,那简直是一定的。”此论一针见血、敲骨吸髓,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后人对于法海和尚的解读,并不是法海的“本相”。这是一个经过鲁迅先生改造了的法海。
      
      就象后人对于许宣形象的改造一样,法海形象在明代冯梦龙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之后,特别是到了现当代,是文人们最喜欢对之动手术的一个文学对象。也许在法海身上蕴藏了太多社会的、伦理的,或者政治的、历史的所谓含义,他甚至比原故事中的主角许宣与白蛇还要深刻、沉重。当然,人们改造前人的文学形象,目的肯定不是单纯为了好玩,他们是要借口骂人,甚至借刀杀人。在冯梦龙的原著中,法海原是非常简单的一个人物,甚至其面目都比较模糊,让人想不到他是什么人。只大概知道他是一个职业的宗教人士,专司降妖捉怪,是一切妖精的克星。可以看出来,冯梦龙对法海的塑造是不大用心的,小说中粗粗地交待:“且说方丈当中座上,坐着一个有德行的和尚,眉清目秀,圆顶方袍,看了模样,的是真僧。”只此一句。这是许宣第一次见法海,后面也没有描写过法海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活动。他的全部工作就是要把许宣从白蛇的身边救开,专心致志,锲而不舍,服务周到。他的目的无疑是达到了。在冯梦龙的心里,恐怕是要把他作为人世间正统伦理体系的维护者来称颂的吧,至少小说中没有透露出作者对他的不满。
      
      封建伦理体系对人的自由思想的束缚,使人们――特别是青年人和激进者――对它产生反抗和愤恨情绪是自然的。因此“五四”思想解放点了一把火后,人们终于有了倾泻这种反抗情绪和愤恨情绪的渠道。但把子太多,许多把子又太大,你想批判打倒都无从下手。而年青人的恋爱问题最能引起一班人的同情,即使那些上了年级的人,也或者因为年青时恋情不顺的感同身受,而容易理解。最为特别的是,人总是对涉及男女关系的话题比较容易感到兴趣,所以,一切的解放――社会的解放和思想的解放,最初要从男女关系入手,并最后落到男女关系上。在“白蛇故事”中,这些因素都具备了。
      
      法海对许宣和白蛇情感婚姻生活的粗野干涉,虽出于正义,但确实煞风景、讨人嫌。他是出于好心而办了坏事。任何正义的铁律,其根本的目的在于维护人的幸福。但此种铁律规定的“幸福”却与个体所感受到的幸福是不相同的。也许铁律所允许的幸福在个体的人看来味同嚼蜡。相应地,铁律所不允许的一些幸福,在个体的人那里却可能觉得有滋有味。法海的误区和无奈就在这里。他只是铁律的执行者,而不是“普遍的幸福”与“个体的幸福”的分辨者。他所维护的其实是整个人类、整个人世间的幸福,而不是许宣个人的幸福。在整体的幸福与许宣个体的幸福发生冲突的时候,法海的唯一正确的选择就是前者。否则,他就不够敬业、也不够专业。此种以毁灭个体幸福而维护人类整体幸福的行为,一定要让许宣以为这全是“为了你好”。这也是为什么,在有些特殊的、“激情燃烧”的年代里,人们会心甘情愿地为了某些大而无当的、从来也没有见过的、虚构的幻象去牺牲自己的青春、爱情和幸福了。法海要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
      
      但时代的前进,人们终于会明白,整体的幸福与个体的幸福并没有绝对的冲突。甚至,它们是完全没有关系的,甚至,个体的幸福本身也许就是整体的幸福。明白这一点之后,人们就会痛恨,痛恨过去的被骗和被强行拆散;哀悼那永远失去了的幸福、激情和青春。因此大家会找一个具体的把子来倾泻此种情绪。法海首当其冲。在现实生活中,法海这样的人其实也是代人受过的。甚至,他也因其对于本职工作的忠诚,而让人稍稍地同情。不过,他既然成了把子,就很难摆脱这一新的身份定位,不管这种定位冤枉不冤枉,就象陈世美永远摆脱不掉负心薄倖的臭名一样。
      
      一个经典的文学形象成为把子之后,他会被后人无限的涂抹改造。法海也不能逃脱这样的命运。鲁迅说法海嫉妒许白二位的爱情,就是这类改造和涂抹的典型。鲁迅是借刀杀人,指桑骂槐。其笔锋所向,是法海身后那些假道学,或者先生讽刺的还有一切假正义之名行自己之私的人们。而小说中的法海倒是货真价实的真诚的呢。真正的道德家是让人心生敬意的,法海在冯梦龙笔下应该就是这样一种人。虽然他不太近人情,可是我们不能怀疑他的真诚与执着。他在后世的遭遇委实令人感叹、同情、惋惜――多么好的一个同志。这一切都是谁所造成?是那些假道德家。就是说,至少在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道德家总是吃假道德家的亏。因为在大多时候,在我们身边,假道德家往往比真道德家还道德。他们一身正气,疾言厉色,居高临下,不容分说。真正的道德家吃亏就吃在他们有道德;假道德家赢就赢在他们没有道德却能够让人相信他们有道德。
      
      法海是真道德家,可是我们为了骂假道德家,不得不把他拿来祭刀。因为人们实在找不出藏在人群里的假道德家们――他们装得太象了。这是我们的悲哀处。
      
      我为法海一哭。
      
      (2006年10月7日星期六)

    文章来自红袖添香网

    (0) (0)
  6. 法海其实是个好和尚
    作者:刘春龙

    我发现在单一的思维模式下,除了灾难和事故,不管什么行业很难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近我们的电视荧屏上又大吹的复古风和怀旧风就是例证之一。

    不少地方卫视频道又开始反刍1992年版的《新白娘子传奇》,这部剧播出后能热播不衰,除了主演赵雅芝的芳华绝伦外,主要还是得益于《白蛇传》的民间传说根深蒂固于人心的现实中潜藏的收视市场。

    我上小学时,《新白娘子传奇》电视剧就火的发紫,我上高中时,它依旧火的发紫。我们当年的班主任是一位50多岁的语文教师,外号活字典,对中国古典文学颇有研究。他当年在课堂上对这部热播不衰的电视剧表现的不屑一顾,并告诫我们说“如果你们看看《白蛇传》的原著及老戏剧,就会觉得比电视剧好百倍。”

    可惜应试教育的学习压力迫使我至今都未读过《白蛇传》的原著,但是我却在课外读物上读过毛泽东卫士李银桥怀念毛的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到1958年他陪毛在上海某剧场看京剧《白蛇传》的情景,“随着剧情的展开,许仙和白娘子开始了痛苦的生死离别。毛泽东完全进入到戏的情节中,他的鼻翼开始翕动,泪水在眼圈里悄悄积聚,变成大颗大颗的泪珠,顺脸滚下,落在胸襟上。”而“就在法海将白娘子收钵镇压在雷锋塔下的一刻,惊人之举发生了!毛泽东突然愤怒地拍‘案’而起,他的手拍在沙发扶手上,一下子立起身:‘不革命行吗?不造反行吗?’”更有意思的是,演出结束后,毛泽东在接见演职人员时,用两只手同“青蛇”握手,用一只手同“许仙”和“白娘子”握手,竟然没有理睬那个倒媚的老和尚“法海”。

    戏剧《白蛇传》能把毛泽东感动成这样,足见我老师的评价不假。不过现在思想起来,毛泽东没有理睬那个倒媚的老和尚“法海”,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饰演法海的演员的演技过于高超,二是毛泽东的确打内心深处把法海定性为反动透顶的反动派。我很好奇毛在感性的诗人气质退潮之后,会不会用高度理性的哲人和政治家的气质来反思,法海错了吗?

    降妖除魔是不是我们这个人间历来鼓吹的正义?白素贞和小青又是不是千年蛇妖?既然是妖,就应该遵守降妖除魔的人间法则,法海作为有一定降妖水平的和尚,一直致力于让人妖分离,将白素贞囚于雷峰塔下让其修行超度。他只是按照民间公认的金科玉律行事,应该没有过错吧。至于说妖精里也有好妖精的坏妖精,这应该不是法海这个执法者要考虑的问题,而是规则的制定者在制定规则时就要有前瞻性地写明补充条款,以便让规则在服务人民上做到尽善尽美。

    美国政治哲学家、伦理学家约翰?罗尔斯说,法治社会须满足的四个格率中,有一条是相同的事件必须以相同的方式处理。法海拆散白素贞跟许仙的良缘,难道不是遵循“相同的事件必须以相同的方式处理”吗?

    我们这个民族其实最缺少的就是法海这种“相同的事件必须以相同的方式处理”的精神,我们太过精明,明明有个法律的文本规则,我们偏偏要另设一套潜规则。如果法海在处理白素贞案件时,能多学学红楼梦里“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贾雨村,多几招门子教他的灵活性,兼顾各派利益,那各大利益集团都能满意,那我们人民可能也就皆大欢喜了,毛泽东在看完《白蛇传》后也不会对“他”那么敌意了。

    如果现在让你在法海和贾雨村中选一个榜样,以便更好地在当下的中国生活和工作,不知道你会选择谁?

    附对《法海其实是个好和尚》的回复
    春龙:

    最近没写信联系。近来腰疼发作,不能多坐。刚到医院检查,等结果出来再听医生意见。

    看了你最近的博文,有的留了言。法海一篇,从容道来,逶迤曲折,别有见地。法海的被妖魔化,在民间是“崇精(灵)不崇佛”的思维惯性。很多成了精的动物(马、牛、鸟、蛇、鹰等)在民间故事中大都属于正面形象。鲁迅说过,中国人恨和尚、尼姑、耶教徒,却不恨道士。概因道教乃国粹也。而成精、成仙,正是道教推崇的。而毛对法海憎恶,则主要是阶级斗争观念的根深蒂固:凡是“旧社会”的规矩,都是压迫人民的,执法者因为要维护其时的社会秩序,当然就是人民的敌人。只有跟规矩对着干的,才是毛所欣赏的“革命精神”。只有用这样的逻辑,才能使自己“改天换地”的行为具有合法性和道德上的正义性。

    你说的石元康的书,先锋书店没有。通过卓越亚马逊订了,暂时无书,有书了会通知我。

    再谈!

    尉天骄 8、15夜

    (0) (0)

卿本佳人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