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对浙江余姚水灾的恶意攻击,是极少数傻逼的意见

对浙江灾区的恶意攻击,本来是极少数傻逼的意见,我们不停转发、不停谴责,实际上是在帮助这种声音扩散。

浙江余姚水灾航拍。全城70%被淹,降雨量相当于68个西湖

浙江余姚水灾航拍。全城70%被淹,降雨量相当于68个西湖

从余姚洪水谈起

文/卢南峰

芦山地震时,中国人忙于揭露红十字会的弊端,急于逼问企业捐了多少款,公知在质疑公权力,媒体被指进入灾区添乱。对此,纽约时报中文版曾发了一篇题为《地震撕裂互联网:网友吵骂不断》,要点摘抄如下:

“灾难如同一个集结信号,将虚拟空间的中国人汇集成一个狂热的群体,在表达诉求和意见的同时,也出现了更多派系争斗与人身攻击,很多议题无法达成具有倾向性的一致。这些撕裂式的争论既暴露了中国政府在灾难发生时缺乏有序、专业的应对机制,也是中国网络世界由来已久的阶层割裂、语言暴力乃至官方舆论控制的一次集中爆发,最终呈现出自上而下的乱局。”

相隔数月,我本不指望中国社会能够在短时间内成熟,但当攻讦与谩骂如此真切地发生在我身边时,还是感到一阵心寒。

从来没想过,我浙有一天也会成为被祈福的对象。一场台风,让整个浙北成了泽国。

余姚危急,有灾民断粮三日,媒体始报道。媒体报道的滞后,直接导致救灾不及时,于是有人开始抱怨浙江是后娘生的,提出“浙江是蒋公故里所以不予救援”等低智商观点。

另一方面,互联网上少数其他省市的网民开始幸灾乐祸,并认为浙江是富庶之地,不需要救助。这反映了由于国家发展不平衡,而产生的发展中地区对发达地区的仇视,即国人的“仇富”心理。

到处都是情绪化的表达。我一直认为,中国网民有个通病:情绪太多,思考太少,严以待人,宽以律己。

剔去情绪,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事。

第一,洪涝与泥石流、地震不同,不具有瞬时的破坏性,所以其对社会舆论的震撼力逊于后者;

第二,在这场灾害中,媒体的滞后报道直接导致的救灾延后;

第三,在芦山地震后,自媒体成了灾害报道的主力,但是在这场灾害之处,掌握自媒体的浙江大学生群体,忙于以调侃的方式晒浙江灾情,误导了舆论走向;

第四,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客观上对社会舆论起到迷惑作用,外省市高估了浙江的自救能力……综上,这个节骨眼上,社会舆论还来不及反应,造成了全国人民对浙江灾情麻木不仁的假象。

媒体滞后报道的问题,我还没有看明白。但是自9号开始,媒体报道进入了一个高潮。同时,浙江人对网上某些傻逼言论的反击大规模铺开,同样偏激的言论层出不穷,于是我的QQ空间被所谓的反击刷屏了。

我觉得中国人是缺乏辩论传统的,两个人说着说着,要么成了庄子“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式的诡辩,要么就开始相互谩骂甚至掐架。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些反击的作用吧。我将自己置于外省市人民的视角上看问题,可能一觉醒来还搞不清楚状况,就看到这样的状态:“我们浙江人是土豪!……你们会说我们是土豪!有种你们来余姚试试!什么是土豪的生活!中国是怎么了!能不能不要让人这么冷!”“所以所有看好戏的人,别忙着上蹿下跳了,我们从来没指望过你们。”——我问我自己,我愿意施以援手吗?

说到底,这种状态丝毫帮不了灾区人民(你可以说这是声援灾区人民,但我不觉得灾区人民还有心情和条件上网,假设他们上网看到了,无非是被你引导向消极情绪怨天尤人),同时又触怒了外省市人民(既然如此,我们何必热脸贴冷屁股),延缓了救援。

我们换种表达试试:“余姚需要救援!需要广大社会给予正能量!请大家收听收看关于余姚的广播新闻!现在在余姚的救援力量相当薄弱,最市中心水都已经及腰深了!场面相当吓人,很多人无家可归,无水无粮食,请不要因为天灾发生在浙江就关注不多,只要你们到了余姚,都会被惊呆的!现在这个城市充满了无奈和迫切支援的眼神!我们需要专业装备,专业救援人员以及纯净水与食物!或者也请您轻轻转发下,让更多人知道我们需要援助!”

大家自己感受一下。

所以我在社交网络上呼吁:不要急于清算媒体,不要急于攻击外省,更不要跟傻逼较劲。少些情绪,多些思考。既不能赶赴前线,就不要给灾区添乱。现在不是互相攻击的时候,请积极呼吁救援,相信四海之内皆兄弟,相信天佑我浙。

给大家说两个传播学理论吧。

第一个是“拟剧理论”。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认为,人就像舞台上的演员,要努力展示自己,以各种方式在他人心目中塑造自己的形象。其核心概念是“印象管理”,意即在人际互动过程中,行动者总是有意无意地运用某些技巧塑造自己给人的印象,选择适当的言辞、表情或动作来制造印象,使他人形成对自己的特定看法,并据此作出符合行动者愿望的反应。(摘自互动百科)

拟剧理论并不带有价值判断,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人前表现的都是经过修饰的自己。就像在这场灾难中,有人能在前一秒还义愤填膺地谴责全国人民麻木不仁,下一秒就分享美食照片。我并没有道德谴责的意思,因为我在芦山地震的时候也干过类似的事情。前面我们说了,情绪化的反击是无用的。如果有用,大概就是满足了发布者情绪发泄和自我修饰的需求,在这类言论中,无处不充斥着作为浙江人的优越感以及发布者表达了对大浙江深沉的爱。

第二个理论是“沉默的螺旋”,由德国政治学家伊丽莎白·诺依曼提出。其要点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多数人一致,他们会勇敢的说出来。而且媒体通常会关注多数派的观点,轻视少数派的观点。于是少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小,多数派的声音越来越大,形成一种螺旋式上升的模式。(摘自维基百科)

但是,这里的“少数”和“多数”并不是绝对的概念。可能某种观点是少数人的,但他敢于说出来,并且有人附和。于是持大多数观点的人,反而觉得自己是少数派,选择保持沉默。所以少数派螺旋上升,而多数派螺旋下降,社会舆论出现了奇特的扭曲。所以1965年德国大选选举结果,与之间的民意调查完全相反。

所以对浙江灾区的恶意攻击,本来是极少数傻逼的意见,我们不停转发、不停谴责,实际上是在帮助这种声音扩散。最后,我们会发现,全国人民都是冷血的、恶毒的。

如果一个人整天想着如何跟傻逼作战,那么他眼里只有傻逼的世界,同时,也在孜孜不倦地在帮傻逼宣传其思想。虽然我常常浏览铁血中华网的评论找乐子,却从来不会试图说服其中某个傻逼。

最后想说一个细节,今天去学院团委交表格,院团委正在给浙江同学挨个打电话,问我们家是否在灾区,是否需要援助。

谢谢你看完这么长的文章。

我想说,我是一个比较苛刻的人,用文艺青年的话来说是“无法和这个世界和平共处”,用我自己的话说是“不吐槽会死”,用有些人的话来说,我这种毛病叫“傻逼”。(来源

 

才 1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这位卢南峰是那位状元卢南峰吗?写得很在理很得体,把很多人模模糊糊的一个感觉表达得很透彻,赞一个!

    (40) (2)

热摩卡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