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风尘棋客:象棋是我唯一孤注一掷追求过的事情,没人能懂

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东西终究不是能从读书和交谈中获得的,唯有亲身经历,方能刻骨铭心。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renorg ,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咱们微信里见!

large_Ld6P_2a8a00001ace1260

风尘棋客

文/于宙

弦断谁听

北京开始集中供暖的第一个晚上,我吃过晚饭回家刷华尔街见闻,等待即将公布的新任美联储主席的发言纪要,迎接又一个血雨腥风的不眠之夜。

沉寂已久象棋班的QQ群这几天总是闪烁个不停,我便随手点进去看了一下,顿时就惊呆了。消失多年的新老队友一夜之间都冒了出来,普大喜奔,恭喜教练,原来我的小伙伴赵小胖在代表这个星球上中国象棋最高水平的全国象棋个人锦标赛上,已经提前两轮获得了国家大师称号,前七轮6胜1和领跑所有顶级高手,第6轮更是后手力挫近20年个人赛鲜有败绩的象棋第一人许银川,整个象棋圈都沸腾了。

这是老周接任少年宫教练30多年来,更确切的说是大连本土有史以来的,第一个真正的象棋大师。

我的手已经比第一次解女生bra抖的还要厉害,点开那盘载入史册的许银川先手被绝杀的对局记录,当看到注释上面写到红方投子认负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

当我现在坐在电脑前,尽全力试着描绘内心的感受时,却前所未有的真切体会到,文字究竟是一种多么苍白无力的工具啊。并非我表达能力太差,而是语言本身能承载的信息量实在太少太少,即使换成昆德拉和村上春树合著,也绝无可能把我现在内心的激烈情绪传递出去一半。

现在看来,真爱是如此惊人的类似,无论是对人还是事情。如果你曾经十年如一日地深爱过的某个人,你一定已经厌倦了和局外人分享那漫长而孤独的心情。从我第一次踏进少年宫象棋班大门到这个月底,已经整整十五年,而几个小时之前,我还在地铁上因为和软件下棋坐过了站。

说实话,刚看到新闻的时候我兴奋异常,抓起电话想找人一起大哭一场,教练的电话这几天估计已经被打爆了直接关机,身边熟悉的小伙伴早已经没有象棋圈的人,最基本的信息就得先铺垫半个小时。我看着手机通讯录苦思冥想,那里面同时知道许银川和赵金成的人,只能沦为我妈了。

于是我给我妈打了个电话,不出所料,她对上述事件基本反映包括,赵小胖还在下象棋啊,他还没毕业么,在哪工作,一个月赚多少钱?那个许银川是谁来着听着还挺耳熟?你公司弄得怎么样了!怎么天天还琢磨这些没用的东西愁死我了!

所谓有病乱投医的下场。

找不到听众的故事,还是写下来吧。

十年一梦

这些年我曾经来来回回做过三个噩梦,第一个是高考百日誓师忽然感觉自己12年的求学生涯可能要以叛逃出国为终结,第二个是喜欢了很多年的姑娘告诉我她要结婚了,第三个最为恐怖,做的时间最久,频率最高。

梦里面是我最后一次参加省里的少年赛的最后一盘棋,和了能进前八,赢了前四,输了什么都没有。我的对手是前省冠军。那盘棋下的异常漫长艰苦,整个赛场里只剩下我们两个人,我终于走成了必胜的盘面,但双方时间都所剩无几,对手的手重重地排在计时器上,啪的一声重响,我超时判负。我在噩梦中惊醒,心跳个不停。醒来之后需要缓好一阵,依然被无边的痛苦包围,久久不能释怀。

那不仅仅是一个梦,它曾经真实而惨烈地发生在2002年的夏天。我后来把这个梗写成各种应试作文,成绩斐然。只不过在作文里,我写到几年之后,我独孤求败一雪前耻地登上了冠军领奖台,激昂的正能量治愈了很多语文老师和同学。

但实际上,那就是我唯一的取得省级比赛名次的机会,再无后文。人生哪那么多逆袭。

十多年过去了,清醒的时候我已经极少还能想起这件事,毕竟它离我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遥远了。蹊跷的是,就在前几天,我又做了一次那个梦,一模一样的情节,刚醒过来的时候,跟十年前一模一样的感受。

“人类的心理活动有着严格的因果关系,没有一件事是偶然的,梦也不例外,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联想,而是愿望的达成,在睡眠时,超我的检查松懈,潜意识中的欲望绕过抵抗,并以伪装的方式,乘机闯入意识而形成梦,可见梦是对清醒时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一种委婉表达。梦是通向潜意识的一条秘密通道。通过对梦的分析可以窥见人的内部心理,探究其潜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

哦,弗洛伊德。

圈里圈外

据说,中国至少有3亿人会下象棋,普及度之高无它能及,即使从未见过棋盘的小姑娘,也知道马后炮,舍车保帅的含义。街头巷尾,亲朋好友,QQ游戏,下象棋的人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这也是棋协绞尽脑汁大力拓展象棋商业化进程时传说的“群众基础”。

可惜对于入了门的人而言,它也是最小众最孤独的游戏。

象棋之所以可以划归为正式的体育项目,而非扑克麻将一样的休闲娱乐,在于它是无比客观的公平竞技,不具备任何随机性。每新开一局,摆在两个人面前的都是同样的16枚棋子,与你的装备,财富,社会地位甚至运气,统统无关。

这样注定了下棋永远无法像扑克麻将一样让广大群众喜闻乐见,每一盘棋都是弈者真实水平的一个客观的反映,无法因为拿到一副好牌而取得哪怕阶段性的胜利或是成就感,我有圈外的心理素质很好的小伙伴跟我下过十年以上的棋,他一次都没赢过。我和赵小胖在少年宫里下过几百盘,但稍微正式一点的比赛,也是一次都没赢过。

在很久很久以前,下象棋还是一种很流行的游戏,那个年代连电脑都没有别说手机了,逢年过节,街坊邻里,学校午休,甚至晚上回家跟老爸都能下上两盘,斗智斗勇,其乐融融。这也是当初为什么没有选择围棋国象的原因,它还真是可以和身边人一起玩的游戏。

年幼时的自己是一个心机过重好胜心太强的熊孩子(可能下降星座是天蝎?)加书呆子,为了多赢大院里的孩子和家里的长辈几盘棋,居然丧心病狂地跑到新华书店四处寻觅,结果心里大呼我擦下象棋这东西居然还TM有书可以看,从此如获至宝,勤加练习,不出半年就把毫不知情的小伙伴们收拾的屁滚尿流。The rest is history.

回头看来,学棋这件事对我造成了很多深远的影响,但体会最深刻的道理莫过于此,想在一件事情上超越大部分人还是挺容易的。高手在民间大多数时候是传说,我小学毕业的时候已经可以横扫几乎全部在街头下了一辈子棋的中老年人,还被误以为是什么神童,其实跟智力毫无关系。那些看似门槛很低人人都会的东西,但若能找到一套可复制的系统性方法,配合上高强度的练习,和不断的自我反省,任何人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战胜那些靠直觉和经验夸夸其谈的人,你以为我在说的只是下棋么?

不幸的事情很快就发生了,当我以10岁的高龄正式进入少年宫的象棋班之后半年,曾经和身边人下棋的乐趣早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如前文所述,象棋这个东西太纯粹太客观,水平拉开一定差距之后结果是一边倒的。无论是学校的同学还是家里的亲戚,再没人愿意陪我玩了,这话听起来年少轻狂,但事实上在受过系统性训练的人看来,输给圈外人确实是很难想象的事情。

哪怕时至今日,我的水平已经沦落到不敢参加什么正规比赛,但和街边公园里的老伙伴们对弈依然了无生趣。网络上的对手要么水平太差不堪一击,级别差不多的早已经清一色的用上了高级算法的软件,大家最后只能拼电脑配置。确切的说,自从离开少年宫之后,就再也找不到一帮可以下棋的小伙伴了。

棋逢对手,比真爱还难寻。

万里挑一

我截止目前的人生旅程中,经历过很多激励的淘汰和竞争,但没有任何一样东西的残酷程度能跟下棋这件事情接近。生活中的大部分事情,比如通过考试,学门外语,甚至创业成功,考验的都是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想学一门外语吧,它的内容和标准都是既定的,只要肯下功夫足够努力,所有人理论上都可能流利的掌握一门外语。可作为一个棋手想往上多迈一个台阶,必须战胜一群同样渴望战胜你的对手。而领奖台上的位置,永远只有那几个。

十年的时光,同样的专注与勤勉,若是去弹钢琴,应该会弹出很多高难而优美的曲子;若是去画画,也许可以摆出一个长廊令人惊艳的作品;若是去编程,差不多可以轻松做出漂亮的网站和复杂的程序;就算是去做期货(如果还没破产),应该也能有一套自己的盈利系统和对市场深刻的认识……

可是十年习弈,一旦和你一代的人中遇到了三五个略胜一筹的对手,那你很可能十年下来什么都没有,只留下不断的失败和挫折后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和一堆即使再附庸风雅的外行人也不好意思说能看的懂的对局记录。

我们无法直接衡量郎朗和李云迪谁弹琴更好,梵高和毕加索谁更会画画,巴菲特和索罗斯谁更会炒股,刘亦菲和高圆圆谁更好看(当然了其实是刘亦菲),耶稣和释迦摩尼谁更拯救人类,生活中大部分事情的成败没有绝对的标准,而且其他因素太多。

德州扑克风靡世界的主要原因,在于我认识的每一个对德扑稍有研究的人都自认为是行家高手,毕竟,谁还没拿过几手好牌呢。如果女朋友抱怨你身边的同学事业上都比你发展的好,我们下意识就会把原因归结到他家里有钱,人脉资源广,狡猾奸诈,或者只是运气极好。我们内心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让我们尽量回避那些和旁人直接比较的东西

可在一盘棋面前,那些努力保护我们脆弱的自尊不受伤害的因素都消失了,你和对手之间的差距赤裸裸地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任何两个会下棋的人,都可以迅速比较出谁更厉害。近二十年的象棋界,许银川就是第一高手无人能敌,没有人不服气。

所以我时常觉得,和下棋最接近的项目不是扑克麻将,而是拳击格斗,还是不分重量级的。下棋需要分胜负在外人只是娱乐,但对于把它当做目标去追求的人而言,对于棋手的内心是一场漫长而持续的摧残,什么修身养性寓教于乐都是扯淡,下棋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赢。

竞技体育的可怕就在于,你可以很容易的超越99.99%的人,但超越他们毫无意义,但那最后的0.01%,穷尽一生可能都难以逾越。在其他领域,也许是做生意还是炒股,音乐还是美术,一个人如果能做到百里挑一,都应该可以算小有成就,万里挑一可以封神。可在3亿多会下象棋的人中,1%什么都不是,只能算是勉强入门。一百万里挑一,前面还排着300人,而今年的个人赛甲组名额64个,国家大师的要求是前18。

夕阳无限好

前几个月前回大连的时候去看过老周一次,周六的下午少年宫冷冷清清算上我一共不到十个人,想当年一个班赛都能组织上百人,我还以为其他地方有什么正式比赛或者全市学校统一补课什么的。老周摇摇头说都没有,一共就这么多人,现在的家长,哪里还有把孩子送来学下象棋的呢。他的声音中流露出几丝失落,我却也无从安慰。

因为说实话我对此并不感到意外,甚至无所谓失望,毕竟早知道这一天会到来,只是没想到来的这么快。象棋消亡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在当下时代的洪流面前,一切无法和消费主义物质文明挂钩的古老文化都逃脱不了被遗弃的宿命,人趋利避害的天性让他们只能优先选择那些貌似对生存更重要的东西,即使那些他们认为的“更重要”只是被像我一样的营销从业人员洗脑后的产物而已。

是的,作为一个靠钻研消费者心理和市场的供求关系为生的人,我只能负责任的说,现在棋协大力推广的象棋商业化几乎是痴人说梦,这个项目本身不具备满足人们肤浅欲望的属性,而强行推广它甚至会毁了它的群众根基,就像自从我学棋之后家里两面的亲戚几乎再没人好意思下棋,电视转播过的那些特级大师对局对于绝大多数普通爱好者而言只是另一个世界的另一种游戏,人们更愿意只是固守在自己的小圈子里,你来我往互有胜负的娱乐一下而已。我们喜欢围观遥不可及的人从事些遥不可及的事情,而象棋这种彻彻底底的“你行你上啊”的竞技,并不适合大多人那脆弱的自尊心。

举个具体的例子,但凡商业化运作比较好的体育项目,观众最常见的参与方式是围观加评论,而他们大多能从这个过程中享受到自我满足感。任何一个看了几年足球的人都会对各种战术津津乐道,从用人到排兵布阵,你会发现所有球迷都可以享受自己是专家的感觉,因为他们的观点是无法被迅速证伪,大家彼此不服而又乐在其中。

这其中另外一个大家心照不宣的共识是,职业运动员在生理上完成的动作是普通人无法完成的,所以我们可以说詹姆斯打球的思路太差,刘翔第前三个栏的姿势应该改一改。可下棋这件事是没有生理极限这一说的,任何人都有能力把棋子挪动到棋盘上的任何地方,这个微妙的特性导致棋类高手间的对决,广大群众是基本无法输出任何观点的,除了展示自己的愚蠢。

我小时候在街边下棋的时候,对手往往有一队支招的,每一次当他们教诲的对象没有听从他们的意见导致失败的时候,支招的人都会恨铁不成钢的对下棋的人说“让你当时走那个你不听,怎么样输了吧”。每每到这个时候,年少轻狂的我会迅速凭记忆把棋局恢复到点步的人所说的盘面,让他按照他说的走走看,结果当然只不过是输的更快而已。然后问下一个支招的,你觉得刚才哪步走的不对?

那些几分钟前还自信满满不可一世的叔叔大爷们刹那间哑口无言灰头土脸。后来他们默不作声,再后来他们就不带我玩了。少年人初出茅庐盛气凌人自然不可取,但现在回头看看,这其实正是象棋商业化难以成功的一个缩影。

换句话说,这么多年来职业棋手一直清贫的令人发指,并非组织上运作无方,不过是市场中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必然结果。供求关系决定了价格,人性决定着供求关系。

无人喝彩

那么,下象棋有什么用呢?

我不记得回答过多少次这个问题,学棋的那些年,总有很多好奇的家长们像看外星人一样的看着我的父母,怎么还有把孩子送去学这个的,弄得他们窘迫不堪,回头只好各种逼问我。为了能继续在少年宫待下去,我开发出了一整套应对不同发问人不同背景的各式答案。

好动急躁的,比赛时一局棋动辄数小时练就一副安静沉稳的心性。

消极懈怠的,每一局棋中的勾心斗角你死我活可以培养他的竞争意识。

脑子不灵的,训练时的背诵棋谱和对弈中大量的计算可以开发智力激活潜能。

这些答案并非无中生有,从某个角度看来它们都有各自的道理。可是更有道理的答案只有一个:它什么用都没有。

真的,选择下象棋真的什么用都没有。

若是为了养家糊口,职业棋手的收入还不如卖煎饼果子的;若是为了提高成绩,上补习班做练习册提升明显的多;若是为了修身养性,读书练字弹琴养花疗效更佳。作为一门体育总局管辖的运动项目,对身体健康也没任何好处。说到吸引姑娘,我向你发誓,象棋基本是这个星球上最糟糕的话题。

不仅如此,你很可能还会变得沉默而寡言,独立到孤僻;习惯了用博弈的思维考虑一切问题甚至爱情;从此厌倦那些空洞肤浅的感情戏和凭运气发家的土豪吹牛逼。更可怕的是,下棋会无情的践踏你在其他领域辛辛苦苦取得的成功所建立起来的自尊心,让你清晰明了地看到自己那点曾经自以为了不起的的智力在高手面前跟弱智儿童无异。

你也许培养起了客观到冷血的自省,最终却会发展成变态的习惯性自我谴责,而每一局的失利背后,你会不断明白自己在任何时候对任何形势的理解都很可能是极其愚蠢的,冷酷的对手总会抓住哪怕最微小的错误直至你满盘皆输。当生活中任何不如人意的事情出现时,潜意识都会暗示你这完全是你自己的错误决策造成的,你将在不断的自责和痛苦中度过一生。前面说过,习弈之路无比艰难,虽然它看似不会伤身,也不太伤财,但对人心是一场激烈而彻底的摧残。

上面这两段学棋的真正用处我酝酿了很多年,真可惜一直没机会当面跟父母亲戚或是别的小朋友的家长说,想象着他们吓得目瞪口呆落荒而逃的样子,忽然感到颇为遗憾。

But with all that being said, 我无法想象,如果自己的人生没有象棋该会是什么样,它是我的一切。

消费主义之外的生活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放弃了和身边的人解释下棋有什么用,前面说过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基本无利可图的行业,而下棋需要耗费的巨大精力造成了高昂的机会成本,导致它也不太会在其他领域帮你获得显著的提升(比如学习成绩)。

下棋的意义,只存在于下棋。

开头跟母后打的那个电话,可以算是我试图和世间大部分人探讨生活的一个缩影,结果注定徒劳无功。我不喜欢和他们沟通的主要原因在于此,他们意识不到自己可怜的头脑里早被社会无情地植入了一个根深蒂固的下意识逻辑,即如果一样东西既不赚钱,也不能提升潜在的赚钱的能力,它的存在就没有意义。

近两年经济条件改善了一些之后,我购买了很多以前需要攒很久钱才能拥有的商品,甚至开始给喜欢的姑娘送包。可是正如我意料中的一样,自己的生活状态并没有因此有丝毫的提升,事实上,任何试图靠占有一样物品来获得的满足感都是如此的短暂而脆弱,无论它是一台手机还是一套房子。

我时常会想,人们为什么会因占有什么物质而如此满足,或许是因为他们从来不曾体验,在一个纯粹的领域追求极致探究真理的快乐,就像你看到在微博上晒各色爱马仕包的小姑娘,我无法想象她们中有任何人会是一位深刻的作者,一名优秀的画家,一个虔诚的教徒。而当你的内心空虚灵魂无依的时候,狡猾的商人们会及时地现身,他们用一系列成熟而巧妙的手法让你误以为,如果你努力赚钱,拥有了他们所贩卖的商品,你就领悟了人生的真谛。

换句话说,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所以对生活的理解只能停留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资源的整合,拥有能力范围内最高的购买力,然后去市场上交换能用货币购买到的商品(这里说的商品是广义上的,没钱的时候泡不到的姑娘有钱的时候忽然就泡到了,也可以算是商品)。

他们的大脑几十年如一日地不断地暗示自己,如果占有了那个梦寐以求多年的商品,人生就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此幸福起来。拥有了人生的第一个爱马仕,抱在怀里幸福的哭泣。开上了5.0 Turbo Charge的汽车,一脚油门感觉全世界都只看到你的背影。住上了看海的房子,从此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真的就是这样吗?

好在还有那么一小部分人,在试图寻找更多的东西,比如梵高穷的饭都吃不起了还在孜孜不倦的涂鸦,比如释迦摩尼放弃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出家修道,比如扎克伯格至今还开个Acura穿个凉拖老婆更是3分不能再多,还比如泰勒组织起了搏击俱乐部(好吧这只是部电影可是我私心太重总恨不得让它多出镜几次因为它实在是太好了)。

不幸的是,我的前半生一直都生活在一个无法更庸俗的环境里面,从小学的是英语和奥数,青春期基本上都在考试和做题,大学读的是商学院,家人的爱好是攒钱供房子。从小到大做过的每一件事情,说到底都是为了赚钱或是培养赚钱的能力,如果不是为了追求物质生活的保障,99%的人生选择也许都会改写,但一定会选择的,就是下棋。

它是我唯一孤注一掷追求过的,极为纯粹的事情,类似爱情。

最近的这些年经历过了不少小风小浪,回头想想的时候大多早已淡然,谈不上爱,也提不起恨。唯独那些与棋为伴的日子,每每想起依然感慨万千,还记得那时候做梦脑子全是棋盘,梦到一个新的开局招法,会马上悄悄的起来开灯拿出棋盘摆出来,生怕醒来就忘了。07年的4月份,我得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市级比赛的冠军,虽然有相当程度的水分,晚上回家之后我还是锁上房门哭到不行,那是我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没人能懂,也不需要任何人去懂。

无论你走到哪,总有有那么一个世界,它一直在那,简简单单,32个棋子,90个交叉点,没有新版本,没有新玩法,只有无穷的变化,安安静静,却又暗藏杀机。它无比的公平,不计较你什么出身,高矮胖瘦,财富多寡,双方的筹码和规则完全一致。

在这里,你的想法可以得到百分之百的实现,无需担心嗓音不好唱不出动人的旋律,也不会因为装备太差开不过韩寒车队的赛车手,可是没有任何借口,也就意味着要扶起全部责任。每一局棋就像经历一次人生,得意时需更谨慎集小胜为大胜,下风时不气不馁寻找机会以和为贵,太多的波澜壮阔,爱恨情仇,尽在棋中。

说到这想起件趣事,可见一方小小的棋盘承载了多少复杂的情感。想起当年我那些一同转战南北的好基友,不管平时多么嬉皮笑脸坚毅强悍,也无论是全国冠军还是万年副班长,没有一个人没在赛场上哭到最后是被人扶回去的。

我有一个朋友

我最讨厌的一种文体,就是传说中的“我有一个朋友”。虽然赵小胖确实是我朋友,本文也是因他而起,不得不提。总觉得妄加揣测他人的世界本身已经足够愚蠢,还非要因为此人跟自己有什么交集而提升一下自己的逼格,简直就是滑稽。如果你曾经也是别人口中笔下的“我有一个朋友”,你明白,那些基本都不是真的,即使你不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小同学。

赵金成并非是传说中的那类天才棋手,1998年在我刚进少年宫的时候,他的等级分大概在班里7,8名的位置徘徊,他那时候学棋已经两年多了,资历并不算浅。那是象棋班历史上的黄金时代,高手辈出,光环一直聚焦在第一梯队的那几个顶尖高手身上,并没有太多人注意他。如果是那个时候有人大胆预测,我们这一批人中会出一个真正的国手,绝对没有人会第一个想到是他。

以后的几年起起伏伏,身边的队友换了一批又一批,当我终于也混进了不用换的那批人中时,他拿到了第一个全国赛名次,10岁组第7,从此迈入了班内顶尖高手的行列。还记得那次比赛是在大连举行的,大多人的成绩都不理想,教练很不满意。至今我仍然记得,他提到了在比赛结束的当天,所有人都一哄而散的跑出去玩,只有赵小胖一个人还在宿舍复盘整理对局记录。

2002年的全国赛在上海举行,我可以算是因为那次比赛决定正式放弃在这条路上继续走下去的,下象棋实在是太难了。面对南方那些半天上课半天下棋的准专业的小朋友,那些平时我看来已经是高不可攀难以企及的对手,连续几届的辽宁省冠军,瞬间被收拾的服服帖帖毫无还手之力。那年12岁组冠军谢靖,14岁组冠军王天一,如今都成了全国冠军级别的特级大师。而10岁组的冠军,却是赵小胖。

公平的说,那时候的赵小胖离班内无敌还差着一点火候,紧接着的辽宁省省赛也没能夺冠。但他凭借着厚积薄发的实力和极好的临场发挥,拿下了象棋生涯中最关键的一场战役,而这个冠军为他来带的极大的信心和推动力,他从此迈入了超一流选手的行列。

可这绝并不意味着之后的道路就顺风顺水,少年赛的美好时光毕竟是有限的。一过16岁,赛场上遇到的对手就不在是年龄上下相差一两岁的同龄人,他们可能是刚过16岁科班出身的少年高手,也可能是棋龄50多年在江湖上摸爬滚打一辈子的老油条,竞争更加趋于惨烈。更多的小冠军们从此见好就收,避免自取其辱,从此离开这个是非之地,开始寻找人生新的目标。

这次比赛赢了许银川那盘棋之后,各大棋牌媒体,象棋论坛上沸腾的棋迷都在争相讨论,赵金成到底是谁,为什么以前从来没听说过。曾经两夺两次全国少年赛冠军,一次一级棋士赛亚军的人,竟然被认为是半路冒出来的,可见这个圈子里淘汰频率多高,更新换代该有多快。但无论如何,他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成了象棋界中一位横空出世的黑马天才少年。

如此天才的少年,为了这一天,用了17年的时间。

我有一个朋友的故事就先说到这。

最后的复盘

如果单从我描述象棋的意义的那些文字来判断,我自己都会误以为这作者会是个像梭罗那样境界极其崇高的理想主义者,虽然作者也时常觉得自己就是。可从实际行为上来看,我和那些我所不屑的价值观平庸世俗之人没有任何区别,甚至比他们庸俗的多。主要的区别不过在于,我能很坦诚的承认因为自己软弱怂逼的性格没有勇气去孤注一掷地追求那些过于纯粹的东西,以至于内心永远被深刻的矛盾所困扰。

比如我对大多数有钱人缺乏任何崇敬之情(在积累财富这件事情上,运气最后形成的存活者偏差永远是决定性因素,可很多既得利益者总会莫名其妙觉得是自己所取得的一切,都只是因为自己及其优秀),自己却孜孜不倦的钻研着各式各样赚钱的方式。就像当年,我最终还是放弃了一生所爱的象棋事业,把责任全部归于我急功近利的父母和生活环境实在有失公允,人的路终归是自己选的。

就像如果上帝现在忽然显灵了,告诉我可以选择放弃现在已有的一切的物质条件,知识体系和认识的姑娘,从此变成一个清贫而顶尖的象棋国手,我并没有把握自己会选择后者。

我时常说人生就是一个幻想不断破灭的过程,截至目前也经历过大大小小各式各样不可挽回的挫败,但唯独对于在棋艺上远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耿耿于怀。对于那些自己没有做好的事情,我也一向擅长用人类生来具有的自我保护的心理来自我安慰,比如什么学习不好啦,真爱跟人跑了之类的,我总是可以很宽容的安慰自己自己不过是运气不好或者根本没那么在乎,谁让我是个天性淡泊的人呢,对什么都没那么在乎哈哈哈。可这么多年,无论如何却终究无法用这两条万能的理由来让自己对棋下的稀烂这件事情释怀。它基本上和运气毫无关系,而且我是真的真的非常在乎。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误认为,棋类运动虽然对身体机能没有限制,但对智商和悟性要求极高,必须得有过人的天赋才可能在这一行出类拔萃。对此我只能用一句烂大街的励志语录来回应,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上拼天赋。

前面说的赵小胖的故事,也能很直接的看出来,他并非是天才。无论是他还是象棋班剩下的那几个我呕心沥血多年最终还是无法超越的小伙伴,我们拥有同一个教练,同样的训练条件,同一批队友,而除了下棋这件事情以外,不客气的说,我几乎在任何其他地方都比他们聪明,可叹最终自己在没能在这个圈子里杀出重围,可以说和智力没太多关系。

多年过去,在我早已经远离了有望成为超一流棋手的年龄和环境后,经历了很多诡异的事情,认识了许多奇怪的人,我忽然想明白了自己习弈多年最终未能达到一流高手的决定性因素。

五蕴皆空

我当年下棋并非不努力,虽然肯定还是可以更努力一些。但主要问题出在,心绪太杂,内心不纯净。

仅仅用不够专注来形容太轻描淡写了。下棋这般挑战人类脑力极限的项目,需要的是脱俗般的专注,才有可能达到最高的境界。所谓的脱俗般的专注,不仅仅是端正的态度,时间上的投入,或是单单能坐得住。它是一种持续的忘我的状态,内心中没有其他杂念和欲望,放下一切其他纷乱的干扰,全部的思绪都聚焦在那个世界中。其实几乎任何一位在一个纯粹的比拼硬实力领域能达到登峰造极水准的大师级人物,对他们热爱的事业都具有惊世骇俗的专注度。

还记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开篇《血字的研究》,华生初遇福尔摩斯,为其在很多领域惊人的无知,比如连地球绕着太阳转都不知道,感到无比费劲而震惊。福尔摩斯却振振有词的教育他,大脑就像一个空空的阁楼,应该只放有用的东西进去,调用起来才方便。当时觉得如此无理取闹的说法,现在细细品味,却仿佛一语道出了人生的真谛。

我想,脱俗般的专注本事就是一门艺术,而它的秘密不在于对热爱的事情应该多么投入,重点是对于其他不重要的事物必须报以彻底的无视的冰冷态度,无情地回避,无情地远离,无情地放弃。

仔细想想看,无论是当年那些让我仰望的“天才少年”们,还是如今依然保持着巅峰水准的象棋大师们,他们的生活方式都异常简单,堪称枯燥乏味。在象棋界,很少见到一线的高手搞副业赚钱,虽然他们的头脑可能远比一般商人厉害,顶级的大师们几乎没有人带徒弟,他们一旦开始担任起教练或是从事行政工作,基本上就算是放弃了职业生涯。

我无法想象他们会像我一样,如此知晓哪个歌手和哪个演员又在一起了,对宝马新出的4系和现有的3系底盘调校有何区别如数家珍,或是钻研第一次跟女生约会后的短信应该如何巧妙组织语言。他们更不可能和那些靠噱头和包装的行业的明星一般,流连于灯红酒绿的社交场合结交名流,讨论哪家航空公司的服务更好,时刻微博上关心哪有流浪犬需要组织营救。

他们也不如可以依靠抓住一次机会暴富的企业家或是一本名著吃一辈子的作家,一战成名的国手,下一刻也也可能被迅速淘汰掉,棋盘是不停歇的战场,每一天都有故人倒下,每一天也都有新人踩着旧人的尸体冲上来。

他们的生命中,只有象棋这一样东西。

年轻的时候,我一直觉得世界上最酷的事情,莫过于无忧无虑的四处环游,可就在刚才,我看着录像里许银川在比以前更胖了的赵大胖面前推枰认负的那一刻,忽然觉得,能能十年如一日的把一件看似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或许更酷一点。

尾声

找不到听众的故事,还是写下来了。可洋洋洒洒的写了这么多,内心反而充满惭愧。每一个下棋的人一路走来,心里的苦辣酸甜都能写成一本书,只不过大多人没有多少意愿和外人分享这些心情,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不足为外人道吧。倘若教练或者队友看到,肯定又要笑话我这么多年,棋没见涨,人还变矫情了。

出国之后跟他们联系的很少,但那一直是我最怀念的一个圈子。大家聚在一起的时候,没那么多吹牛逼秀智力,不喜欢直接或是间接的炫富,也不显摆自己交往过多少漂亮姑娘,主要的沟通方式依然是用棋说话,当我们坐在棋盘两边的时候,十几年的岁月像溪水般清澈见底,一眼可以望回过去。

可惜,无论多么的不舍和悲伤,我毕竟是无缘在象棋这条路上走得更远了。一路走来,虽然处处充满了遗憾,痛苦远远大于快乐,但我从未后悔过一天。它就像一个曾经无比挚爱过的人,早已深深地刻在内心深处一个隐秘的地方,也许不再时常念起,却永远不会忘记。

生命中那些最重要的东西终究不是能从读书和交谈中获得的,唯有亲身经历,方能刻骨铭心。

这样,也好。(来源

标签:

 

才 1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每一个有梦想的人都显得丰满而骨感,但是他们其实很快乐

    (3) (2)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