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去了我是歌手突围赛现场:张杰是本场毫无疑问的第一

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renorg ,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咱们微信里见!

54115215271ef812bc5df0d13318163d

倒数第三场。

场外已被淘汰的早已摩拳擦掌,场内尚在坚持的更要抖擞精神。七人乱战胜负只在今晚,山雨欲来风满橘子洲头。

一、韦唯《重整河山待后生》

首唱骆玉笙先生,G 大调,G3 – D5,韦唯在 F 大调,F3 – C5,假声碰了一下 F5

韦唯到底是争还是不争,开场白里的真真假假,大家各自去评判。但可以肯定的是,若不是在意效果,是不会为演出花 30 多张往返机票的。韦唯这场下了真功夫、用了真心思。《重整河山待后生》选得好,符合韦唯的年龄、气质,并且表现空间里有巨大的再塑造潜力。

中国传统戏曲博大精深,我才疏学浅不敢妄言。但现在传统戏曲愈发式微,和中国戏曲在音乐上缺乏多声部配器、缺乏和声层次、缺乏低音乐器实现感官冲击,有很大关系。卓别林演技再精湛,也难以匹敌巨幕 IMAX 给普通人的震撼效果。公众的口味被催得越来越重,「原汁原味」的传统戏曲没有电贝斯、没有失真吉他,没有规则律动没有打击声部,完全没法纳入主流音乐产业。而这版《重整》就平衡得很好:和原曲一样的磅礴亮相,配器气势更盛。主题呈示伴随着交响化的动机推进,紧张而饱满。下一段落鼓和失真吉他进入后,构建起律动感强烈的摇滚 feel,分层次衬托起上层的主唱,很有些「紧拉慢唱」的神韵。鼓、贝斯、失真吉他,这些佐料我给足,神韵还在,家仇国恨悲天悯人的情怀还在,传承还在。戏曲的唱腔再回味无穷,也需要根据现代音乐工业标准作出改变。妥协不丢人,顺势而为抢占市场不丢人。食古不化抱守残缺,整得戏曲没有年轻人听最后带到棺材里才丢人,才是传统罪人。

但短板还是韦唯老师的执行力,呈现效果打了大折扣。高音在 C5 ,比起原曲的 D5,亮度色泽是有明显差距的。那个高音 F5 也是一闪即逝,没什么说服力。比较严重的问题在于节奏。紧拉慢唱,唱的线条拉长了,节奏就必须卡得特别准,而韦唯老师有抢拍有拖拍,很影响听感。加的一段说唱和全区风格还算搭配,舞蹈导演夏震老师客串得还算 OK,16 分音符尚准,32 分音符的节奏就飞了。第二大段说唱与韦唯的交织行进很有感觉,正负抵消后印象分还是会稍加一点。全曲贡献最大的当属担任了本场演出的电声编曲、吉他和中阮演奏的轮回乐队的吉他手,赵卫大师兄,当年在轮回玩了那么多年民乐摇滚,跨界编曲早已驾轻就熟,吉他 solo 给力到位。

总体而言,尽管韦唯的演绎一般,但选曲立意、编曲呈现都属上乘,增色不少。韦唯老师要是每场都能奉献这种级别的演出,还能多走几轮呢。

二、曹格《海阔天空》

原唱 Beyond,F 大调,F3 – C5,曹格从 F 大调到 #F,音域从 F3 – #C5

涂惠源老师果然出手不凡,把一曲国人烂熟的《海阔天空》,改得情绪忠于原曲、张力超越原曲,功力真是炉火纯青。

以《胡桃夹子》中《木偶兵进行曲》的动机变奏开场,铜管加军鼓的军乐配器营造出了紧张、压抑、兴奋的气氛,算是恰到好处,人声进入后的副歌继承了引子里的铜管,嘹亮华丽,更密集的重音切分把情绪在家驹原曲的基础上烘托得更强烈。开头的段落里情绪已经几起几落,把听众对后面高潮演绎的期待又吊高了几分。此后主副歌依次推进,每四句自成一个小乐段,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节奏、和声,用的都是流行歌里司空见惯的搭配,没有复杂律动,没有高叠和弦。改变一个切分点,重新调整一下和弦排列,适时加入个吉他搓弦等等,涂惠源老师信手拈来的都是最常用的编曲手法,却把段落编配得重峦叠嶂——一般编曲都会在第一遍主歌尽量轻描淡写,以便与进了鼓后的段落形成对比。涂老师四句结束后就进鼓,根本不怕后面没有再上升的空间。随手调整一下律动情绪就叠加一层,然后再调整下色彩情绪又进化一层,一点一点突破你的想象。副歌完结后暂停,然后强势重启,又走一遍副歌后升半音再现,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熟悉的主副歌二段式框架下,早已是珠玑再构、天工巧成,但偏偏用得都是那些流行歌编曲里最常见、最规矩的方法。

想想 E01 里,唱得面目狰狞、副歌旋律飙到真声 C5 假声 E5 的曹格,是怎样的纠结委屈,再看看这期只是从容站到 bB4 的曹格是何等气势如虹,涂惠源老师真是生花妙笔,点金成白金。曹格有他相助,一分功力催化成三分,三分场面风光成十分。

三、品冠《我最亲爱的》

张惠妹原唱,E 大调,B3 – #C5,品冠在 G – #G 大调,音域从 D3 – F4

「年轻人没钱意味着什么?」有位匿名用户的回答无比精彩:「意味着失去了选择的能力」。对于没有足够发声能力的歌手,也是如此。我不再指责品冠的格局了,因为他现在的嗓音状态,真的无法选择大作品、大情绪。小巧一点、温暖一点、保持演出的完整不要失去控制,也是对观众、对自己的一种负责,挺好。

谈谈其他技术环节吧。「九把刀」想法很好,也体现诚意,不过实际效果值得商榷。吉他不是适合合奏,大多数乐队两把吉他都会把声部岔开,一个和声一个主音。九把吉他摆在台上,形式远大于内容。开场齐奏一出来,就听见有把琴没调准,在伴奏里时隐时现,让我后脖梗子从头凉到尾。刚开始大家内心速度还没同步,拍子有没合上的地方,略显凌乱。这些问题本都可以避免。

整曲的氛围、段落构建的还是不错的,清新优美。升调后风格变得略欢快,但品冠前半部分也是清新多于痛苦,所以感觉上还是说得通的。清唱拍手的段落,和接在后面的哼唱段落的安排值得商榷,清唱段落拉得太长,显得太干,场面冷下来了。长度减半会比较好,毕竟这里唱的是最后一遍副歌,接着就是尾奏了,在副歌的后半段,把伴奏给足,按高潮配置唱最后两句,然后接上哼唱加尾奏,会显得更连贯。

总体上讲嘛,这场品冠发挥的比前三场都好,选歌编曲演唱,都好。但晋级肯定是不用想了,别人在那头破血流地争影帝,您一演小品的就别添乱了。这里有个小彩蛋,梁总监在最后的段落跳得很 high,结果电声曼陀林的背带断了,琴掉地上了。捡起来以后梁总监一直夹着琴弹,节目虽然剪了,但是在歌曲结尾部分能看出来。

四、动力火车《天空》

原唱那时还叫王靖雯,E 大调,B 大调,B3 – #C5,火车从 B 大调上到 #C 大调,音域从 #F3 – bB4

如果要用「精湛」形容涂惠源老师的「海阔天空」,那么我用以描述火车这首「天空」的,是「远方」。

我掌握的音乐技能在某种程度上讲,是块屏障,使我在听音乐的时候可以尽量隔离情感,能够更冷静专业地对其进行分析解构。但每个人心底都有一块最脆弱的地方,击中那个点,会把累积的情绪炸得倾泄而出,不能自已。我有一年去云南看王潮歌导演的《印象·丽江》,壮阔的玉龙雪山下,野性的汉子奔走呼号,闪耀着野性的光芒,从我们身处的冷酷高效的工业文明视角看去,显得那么遥远、悲悯、又令人神往。高原刺眼的阳光下百感交集的我,被那句「叫天天答应,叫地地答应」彻底击溃,泪涕恣意流淌着看完了整场演出,在我从艺后的十几年来绝无仅有。我应该就是段子手笔下的那种「穿着 North Face,一年也出不了几回五环」的人吧。可以想象,我对动力火车这场的编曲毫无抵抗力,卢皆兴的吟唱一出来,我浑身的汗毛像炸了一样,瞬间鼻头一酸就要坠泪,还好我临场经验丰富,嘿嘿一乐便恢复常态,不然就要被那些专门抓泪眼的镜头照到了。

回来谈音乐吧。这场编曲从技术手法、情绪把控,到意象呈现,都工整、精致且值得玩味。火车二人本就是原住民,再请一位原住民吟唱歌手,就像蒙古族的韩大叔选《天边》一样,是奔着「人歌合一」的境界去的。94 年的《天空》是王菲的经典之作,也是王菲告别王靖雯、彻底超越庸俗商业音乐向前迈出的最大一个台阶。除了窦唯,谁给了她音乐上的引领与力量?The Cranberries,小红莓。把小红莓代表作《Dream》里的呼号部分引用在这里,颇富深意,要知道 94 年王菲可是把《Dream》翻唱成了《梦中人》,收录在《重庆森林》里了呢。火车此番改编,一语三关一举三得,一咏王菲畅快写意、二咏小红莓清冽脱俗,三来自咏淳朴率性,野性热烈,情真意切回味悠远。

火车这次嗓子状态不好,高音只到了 bB4,否则应该还会有往上翻个三度五度的高音。即便这样,本场也是动力火车所有演出中,效果最好的一场。再强调一遍,音乐的表现力绝不取决于音高,音高只是赋予你选择更多表达方式的能力。

五、张杰《你快回来》

原唱孙楠,C 大调,E3 – A4,张杰从 G 大调转到 C 大调,再转到 #C 大调,音域从 B2 – #C5,26 个 key 的真声啊

张杰是本场我心中毫无疑问的第一,原因有三:

1、张杰的声音在现场听,没有任何音准问题,稳度、亮度、纯度无从挑剔,大段副歌里的 A4、#A4,质量比曹格、满文军都要好,动力火车有一点音准问题稍后会提到。#C5 真假声各有一个,真声耀眼灿烂,假声柔软灵动,都很好,放在欧美乐坛也算出众。这不只是生就的天赋,更是日复一日的苦练。

2、张杰本场的处理,收放有度,颤音、装饰音、包括舞台动作等,都相对含蓄。考虑到他出道以来一直以过度用力的风格示人,这场的收敛难能可贵。

3、常石磊也是个爱炫技的人,从词曲炫到编曲再炫到演唱台风。他的《山楂树》在电影院里响起来时,锐利的气口和唇齿音让我感觉他哈喇子都快流我身上了,有兴趣的还可以看看前年直通春晚上常石磊是怎么改《你快回来》的,跟三宝老师还闹了点小意气。这不妨碍我对他的喜爱,毕竟人都是历史的人,评价人物不能脱离其所处的历史时空。当年空有一身艺业,在娱乐圈里却难以出头,谁都不免急功近利耍点花招,太正常了。随着事业稳步发展,常石头应该会越来越平和,才有余力去斟酌音乐中那含蓄的分寸。这场的编曲,选择了与歌曲意境相搭配的情绪爆发规模,本分遵循原曲,写好了两个人的生死爱恋,没有强行拔高成国恨家仇,很好。

两个张扬的人,克制地重新演绎了一首昔日热歌,奉献了一场饱满充沛而恰到好处的演出。

六、满文军《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原唱伍思凯,bA 大调,F3 – bA4,假声 C5,满文军从 G 大调升到 bA 大调,音域 E3 – bA4,假声 B4

满文军又选了一首和自己同时代的歌曲。理解和演绎的难度低了,从形象反差、艺术张力和观众期待程度来看,未免就要受些影响了。看看人家张宇哥,既能往前唱崔健黄大炜,也能放下前辈身段去唱周杰伦杨乃文魔力红等后辈的歌,当然讨喜了。别跟韩磊比,人家声线玩的花,编曲玩的花,啥样的歌都能唱成一朵花。

当然,《特给你》选的还是比《不愿一个人》好得多,有群众基础,有音乐张力,有表达空间。加上捞仔老师进一步丰富了编曲层次,音乐呈现效果还是蛮好的。回去研究伍思凯的原曲可以发现,在打击声部进入的前后,完全是两种感觉、两个速度。都是主歌,第一遍和第二遍的处理方式也不同。捞仔老师在这里做了变化处理,第一遍副歌仍然没有进入打击声部,还处在前半段相对抒情克制的状态,抒情副歌结束后才加上打击声部进入下一感觉。满文军对此把握得还不够到位,频频抢拍,略煞风景。打击声部进来、速度提上来以后回到了满老师熟悉的《特给你》,处理得非常好。尤其是在两段副歌上,站得稳稳的 G4 和 bA4,倜傥潇洒仪表堂堂,比伍思凯的原唱更多了一分坚决与力量,只看这么个段落,是个典型的高大全形象。

然后为毛连上了《懂你》啊?好好的北京爱情故事,您扯什么平谷大桃啊?华语流行马上要收尾,为什么强行转向伪五声,我理解不能啊!满大哥一定是太想提醒大家,「我是有代表作的歌手」,可惜传唱度最高的那三首里,非五声的《我需要你》已经唱过了,满大哥权衡再三,串烧了首旧作,混淆了情绪,错乱了逻辑。

七、茜拉《Rolling in The Deep》

原唱 Adele,c 小调,C4 – D5,茜拉降了半音在 b 小调,音域从 B3 – #C5,假声在#F5

《Rolling in The Deep》对于广大欧美人民堪称神曲,在咱们这里的格调还是稍稍高一些的。当然我们对歌曲的评价不要过多受到公众舆论的影响,《RITD》确实是首好歌,好听难唱。

即便只有一晚的编曲时间,对于梁翘柏团队而言也完全不是难事,效果也不会太差,因为这歌太热了,全球各类音乐节目上,《RITD》都是大热曲目,我偶然看过的就不下四五版。翻来覆去排列组合过那么多遍,死磕也难出彩,但顺手也会编得还不错。

茜拉的演唱和前几场发挥得差不多,稳定,高效。茜拉这几场的选歌基本没有跳出 R&B 的范畴,音色、装饰音处理也都有可以共享的部分。毕竟是第一个参加比赛的外族歌手,在文化理解、艺术处理方面想打通与听众们的共鸣障碍还是相当有难度的,选歌留在 R&B 范围里起码不会错。在台风、语言、舞蹈等方面做做调整,也是应对竞赛的策略。

此外,茜拉没唱《青藏高原》是对的,你的即兴装饰音方式,和中国习惯实在差得太远,虽然也是喜马拉雅山,可是这歌在北坡,你在南坡。

————————————

这期录制的时候我去了现场,说说现场的事吧。

首先我没有出镜。纵观《我歌》的观众特写,不外乎俊俏、奔放、眼泪,我一个都不占,不给我镜头实属正常,也省得好奇的朋友一帧帧去找了。

现场的扩声系统分量很足,现场导演说是把给体育场扩声的音箱拿到了 1200 平米演播室里,我看着音箱的数量和体积确实差不多。现场声浪很震撼,不亚于演唱会前排和 Livehouse。大多数观众没有习惯,也没有太多机会在这个声压级下听现场音乐,对他们来说,表演应该是比较震撼的。足够的感官刺激会影响理性评价,就像同样的一部电影,在 iMax 电影院里看,和网吧电脑上带耳机看,和躺床上用 iPad 外放看,效果云泥之别,而会直接影响你对电影的评价。那些在镜头前激动无比的观众们,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但现场的大功率扩声带来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中低频过于丰满,掩盖了一部分音乐细节。我在现场听所有人的歌,低音声部都偏重,而且发浑。但在剪辑后的声音本身不会存在扩声系统造成的低音过多,而且大部分家庭电视机对中低频的还原不是特别好,会导致一般观众听到的版本,中低音又偏弱,声音下盘不稳。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曹格,在现场听很震撼,但低频过多,掩盖了很多声部细节。我看完视频后才发觉编曲结构的精妙之处。茜拉的现场,中低频提供了丰满感,在加上舞蹈很带动气氛,整体效果还是很热烈的。回到视频上看,就完全体会不到现场那种热烈感。

前面提到,火车唱的时候有些音准问题,在后期里被修饰过了。印象里韦唯、品冠也稍有问题。大家都修嘛,出于节目质量考虑,无可厚非。

值得一提的是剪辑。导演开场前刚重申了规定,选手不能说话,韦唯阿姨上场后说了得有四五分钟,太不给面儿了,我囧,这个剪辑我赞成。廖凡在主持中也提到了,他来做主持,属于一种「资源置换」,这在文化产业领域很常见。现场时廖凡提了好几次《白日焰火》,请观众买票支持,一共有好几个完整句子,导演组只留了半拉。内情我无从推测,不过发展文化产业,是需要有制度作为保障的。传媒资源置换是好事,如果能够在合作前明确签订合同并规定清楚资源使用范围,比如你的歌我会在某某场合使用多少次共计约多少小时超时怎么算钱,你的节目里我会自荐我的电影几句话或者多少字说多了你再剪辑……之类的,事情就做得更漂亮了不是?

最后说下我们的投票,我投给了火车、张杰、茜拉,我媳妇投了曹格、火车、茜拉。

「手绘题图 by FT_joydrawing」

本文来自知乎日报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