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学长为舌尖2母女辟谣:梦想不容亵渎,真相不容玷污

学长亲为沈子钰同学辟谣,网络暴力很吓人。为之前对沈子钰母女的质疑,道歉。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renorg ,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咱们微信里见!

U5912P28DT20140513123451_1

梦想不容亵渎,真相不容玷污———对关于舌尖2第四集沈子钰同学的若干谣言的回应

文/毕汉辰

一、前言

早在《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第四集刚刚播出之际,就有同学过来问我:“你看舌尖2第四集了没?咱们学校还有沈子钰同学亮相了,现在好像有很多人对沈子钰和她妈妈的教育方式有负面看法,你怎么看?作为比她大两级的学长,你要不要写文章说一说这个事情?”

对此,我选择了沉默。

原因很简单,每个人都有每个人选择教育方式和成长方式的权利,而且像沈子钰同学这样的情况,在这个学校司空见惯,身处异乡求学,追逐音乐梦想的每一个孩子背后,都有说不尽道不明的辛酸和苦楚,我也是其中一员,又有何资格站出来指手画脚评头论足呢?

和我同届毕业的同学里,有人对这一集所展现的东西很愤怒,认为它传递了音乐学子的负面形象,似乎学音乐的都要这么苦大仇深才行。在仔细的观看这一集后,我对他们的愤怒表示理解,但并不赞同他们的想法,哪一位台上光彩靓丽的音乐家,背后不是被汗水和泪水打湿脊梁?

在我看来,《舌尖上的中国2》并不像以前那样仅仅局限于美食的介绍了,它是以美食为载体,进一步的展现无数中国人为实现中国梦而做出的艰苦奋斗。那么,把最真实的一面展露出来,让所有人看到我们为音乐梦想而付出的努力,又有何不可呢?

所以现在我坐不住了。

因为我看到了网上层出不穷的爆料,矛头几乎全部指向无辜的子钰同学,这其中不少的所谓“料”,都只是断章取义甚至凭空捏造的产物。评论下面更有人恶言相向,其遣词造句之恶毒触目惊心,无法直视。

攻击学校、攻击节目组、攻击子钰同学和她的家人,节目中所展示的一切都成为了网络暴力宣泄的对象,其中更不乏荒唐可笑者,诸如“这么小的女孩子,有什么资格让一个由成年人组成的乐队给她伴奏啊,一定是节目组的炒作。”“用的提琴都是40万的居然说自己家里没钱。”此类。稍有音乐常识的人就能看出,在这些嘲讽和谩骂的背后,露出的是一副副多么妒火中烧的嘴脸和空洞无知的头脑。

但谣言的传播速度,依旧快过我们所有人的反应,一天之内这些“爆料”信息,变成了各大网站的头条,配上子钰同学拿着中提琴的笑脸,显得格外刺眼。这时我才发现,还是有相当多的人,完全不了解音乐学院学子们的学习环境与生活状况,更无法理解一些乍看起来近乎歇斯底里的决定与做法。所以,当这些充满了误导的新闻成为各大网站的头条后,风儿似乎变的更加喧嚣了。

鲁迅说过:“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有人告诉我沈子钰同学已经受到了影响,出门开始戴口罩了,我这才意识到网络暴力到底有多么可怕。本不愿意多谈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情况,因为那属于我们这个圈子里的秘密,但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继续沉默下去会造成什么后果,为了不在沉默中灭亡,我只好写出来,期望能减缓甚至停止谣言的传播,让公众看到真相,还子钰同学和我们所有音乐学子一个清白。

二、77弄

子钰同学家住在岳阳路77弄,而不是爆料人嘴里的永嘉路77号。这个地方被我们戏称为“附中村”,因为大部分在上海音乐学院附中上学的外地学生,都住在这儿。选择在77弄找房子的理由很简单:离学校近,步行五分钟就能到达学校;租金便宜,这儿的房子月租很少有高于2000元的,我印象中在几年前,甚至还有月租低于1000的房子。与低廉租金相应的,就是狭小的住房面积和寒酸的配套设施,大部分房子只有一室,厨卫合用,甚至连空调都没有,只有一台转起来吱吱呀呀的老吊扇。

然而“爆料者”,或者说造谣者们又用了他们一贯的手法,通过断章取义、移花接木来捏造出一个七分假三分真,且极度吸引眼球的“事实”。某位网友通过所谓的截图得出了“子钰和母亲住在音乐学院附近法租界的老洋房里,月租过万”这样的结论,不得不说用心险恶,通过“音乐学院”、“法租界”、“老洋房”等一系列词汇的误导,最后给出“月租过万”的结论,让人看起来确实觉得合乎情理。

的确,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地处东平路,在以前确实是法租界的地段,但那早已是过去式。所谓的老洋房,更不过是在上海比比皆是的旧时代别墅,早已被各种改建分隔成一个一个小间。我们的很多同学,就是住在这样的“老洋房”内,合用着厨卫,面积小的房子甚至不超过10平米,一床一桌一琴就全满了。这样的房子,何来月租过万一说?

但是,恶劣的居住环境,并不能阻挡追逐音乐梦想的脚步,很多外地求学的音乐学子和家人,依然选择住在这里,在窄小的生活环境中,努力开拓出一条通向音乐殿堂的阳光大道。

由于面积窄小,所以家家户户挨的很近,一家的钢琴在弹贝多芬,另一家的钢琴却响着莫扎特的情况屡见不鲜,楼上的小提琴拉西贝柳斯,楼下的小提琴飙帕格尼尼也不是什么难事。不同作曲家的作品,可以在同一时间响着,似乎取得了在外界无法取得的大和谐。

邻里之间做饭洗漱都在一起,关系好的话,也会经常串串门;每次只要上音附中一放学,就能见到三五成群的学生谈笑着向77弄走去,这些情景就如同普契尼的歌剧《波希米亚人》描写的那样,一群捉襟见肘的艺术家聚集在破烂腐朽的公寓阁楼里,畅谈着人生、音乐和理想,用新鲜的精神食粮,给予彼此逐梦的力量和生活的希望。

三、40万的中提琴

音乐圈里有这么一句话:“三分的手艺,七分的家伙。”意思是想弹的好拉的好,自己的技巧是一方面,手上的乐器也是一方面。不管是演奏还是练习,一把好琴出来的效果就是那么与众不同。

提琴和钢琴不一样,钢琴太大,不便携带,所以作为钢琴家,需要在不同的场合适应不同的钢琴,因此并没有在练习时必须要用顶尖钢琴这种严苛的要求。提琴不同,提琴演奏者无论是练习还是演奏,用的都是同一把琴,对他们而言,乐器更像是自己生命的延伸,如同剑客的剑一样只对主人响应。所以一把好的提琴对于他们来说非常重要。

子钰同学使用的中提琴价值40万,这又成为了攻击者们嘴炮下的集火点,认为这是节目造假的又一个依据。的确,对于不学乐器的人来说,40万的中提琴听起来确实很吓人,但对于一个从事音乐专业的人来说,却是必须。

子钰同学的家庭,自然是不可能负担的起一把40万的提琴,是上音附中为这些家境清苦的学子雪中送炭。每年,上音附中都会为优秀学生,提供由提琴收藏家免费外借的上好提琴,供他们练习,所以住在月租低廉的房子里,使用名贵的提琴练习,这种看起来不伦不类的行为,在我们学校并不奇怪。

我还记得我的同学,毕业以前曾是我们学校乐队的小提琴首席,据说他用的小提琴价值200万,所以40万的中提琴,真的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如果一定要说他们在乐器上的开销的话,除去换弦、保养、买松香这些零零碎碎的花费,也就是给这把暂时属于自己的提琴,买一个质量上乘的琴盒。毕竟,这把提琴不仅是倾注了无数汗水和爱的乐器,还是朝夕相处的伴侣与自己生命的延续。

四、荣誉、家庭与亲情

很多人都在责难或者质疑,子钰和她的母亲为什么会五年不回家一趟,奶奶病了也不敢带孩子回去看一看,但这种看似近乎歇斯底里的行为,其实是音乐学院附中里大部分异地求学学子们的真实写照。

上音附中作为国内顶尖的音乐学院中学,本着宁缺毋滥的招生精神,每年能够进入这所学校学习的孩子,可谓凤毛麟角。附中只招收初一、初二和高一年级的新生,我是2006年考入这所学校的初一年级钢琴专业,犹记那一年来报考钢琴专业三个年级总共来了100多,最后对外却只招了5人,同时上海本地就占3人那骇人听闻的场景。

对于外地音乐学子来说,每一个敢来考这个学校的学生,都是各省市的音乐尖子,每一个敢来考这个学校的家庭,都是做好了破釜沉舟下尽血本的准备。能进入这所学校的,已然是全国大浪淘沙后留下的音乐精英了,那么精英中的精英,再继续比拼下去呢?这个时候,荣誉就成为了几乎所有音乐学生的生命。

有人质疑为什么子钰同学能够一次又一次的出去参加比赛,这就是因为荣誉感使然,学校里的竞争激烈,没有国际大奖在手,想混得开非常困难。专业老师同样对于比赛很重视,因为在这个学生与老师,就犹如徒弟和师傅的学校,学生的荣誉就等于老师的荣誉,在专业老师的要求或劝导下,家长也要面子,又希望孩子出人头地,于是一次又一次的出国比赛、到处演出就成为了家常便饭。有些家长甚至借钱也要让孩子出去比,为的就是要争这口气,这是这所竞争激烈的学校里存在的最现实的问题。

同样,准备比赛或者演出是需要练习的,而练习要出效果,就需要一个没有干扰的环境。老家里亲戚朋友太多,一回去各种应酬,东家串完串西家,一个假期很可能就那么过去了,为了保证比赛和演出质量,五年不回家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尤其对于一些来自贵州青海这种偏远地区的学生,回家更是一种奢侈。

由于孩子小,不少家庭在孩子考上后,都会出现母亲辞职到上海陪读,父亲在老家工作赚钱这种长期分居的现象,对于外地音乐学子来说,选择了音乐这条路,就等于牺牲掉了家庭生活,来换取宝贵的荣誉与光明的未来,但能不能得到等量的回报,也是因人而异。

还有人质疑节目中提到的母亲帮孩子查字典写英文信,认为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而他们恰恰没有理解到,亲情与希望混合在一起后,产生的能量是多么巨大。在这所学校里,有不少家长,为了能在孩子出国的时候,帮上忙自学英语,有的甚至达到了听说顺畅的程度。

无独有偶,还记得我刚到上海学琴时,视谱能力差,总是错音,每回上课都被专业老师骂的狗血淋头,为了不让我再挨骂,母亲开始抄谱子,并将谱子上的每一个音用唱名标出,每天都要检查。一首十分钟的乐曲不下几千个音符,我到现在都无法想象,以前完全不懂音乐的母亲,是何种毅力在支撑着她,对着识谱教材和乐谱一个一个音的标注。正如子钰的母亲查字典写信一样,父母们每一种不可思议的行为背后,不仅仅是最初破釜沉舟后爆发的力量,更是那份对我们沉甸甸的爱与希望。

四、最后的话

第四集里有一句话说的好:“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记忆中,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的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这不正是这一集的主题“家常”的意义吗?

只是因为红烧肉放了葱,便引来一群自称“上海本地人”的嘲讽:“阿拉上海宁的红烧肉怎么能放蒜啊!”、“上海人的红烧肉就要找上海的老阿姨去烧,河南人烧算怎么回事!”、“河南巴子也配做上海红烧肉?”

其实浓油赤酱的上海红烧肉也罢,放葱放蒜的改良红烧肉也罢,留给我们的味道,都是对家最熟悉的记忆,只要唇齿舌尖留有这股记忆的余味,那我们就永远不会失去家的方向,也永远不会失去追寻梦想的动力。

网上有很多人说:“我看舌尖是来看美食的,不是来看梦想,你介绍个吃的扯那么多干什么。”也有不少言论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污蔑《舌尖上的中国2》已经变为“体制内的烂片”。正是这些人,让我明白了子钰同学为什么会成为被围攻的对象。

这部纪录片叫《舌尖上的中国》,而不是《舌尖上的中国美味》,第二季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它已经不是一部单纯介绍中国美食的纪录片,而是以美食为载体,通过记录美食的制作和相关的故事,来展现中国人民为了实现中国梦做出的努力,每一集通过不同的人和不同的角度,展现同一种情怀与梦想,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孜孜追求。

这部可以唤醒绝大多数国人爱国热情的纪录片,让一些心怀鬼胎别有用心的破坏分子害怕了,终于在第四集中,他们发现了一个大部分人不了解并且存在争议可能性的话题,于是就如同苍蝇见了血一样,扑上去捏造谣言、煽动仇恨、挑拨离间无所不用其极,为的就是把这部纪录片搞臭,而子钰同学自然也就成了这种网络暴力和网络“民主”运动下的牺牲品。

在国家重拳打击网络谣言的大环境下,这些破坏分子顶风作案可谓自作孽,不可活。站出来对这些谣言与暴行说不,并狠狠反击回去,是作为一名音乐人和上音附中学生的责任。我们的梦想不容许任何人亵渎,我们的真相也不容许任何人玷污。

但我们并不会因他们的威胁而害怕,因为这些人的谩骂,代表了他们的恐惧,这些人的恐惧,显示了我们道路的正确。我们不会因为他们的恫吓,就放弃追寻音乐梦与中国梦的脚步,相反的,我们要靠着舌尖上家常菜留下的余香,在这条正确的道路上,开拓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天地!(来源

标签:

 

4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楼主,我顶你!!!

    (30) (20)
  2. 我喜欢第二季的舌尖上的中国,因为里面不仅仅有美味,更重要的是人情和我们的生活.更多的是少小离家的人对乡味的怀念,在里面可以看到记忆中的乡味!

    (10) (3)
  3. 怎么看到后来感觉像五毛呢。。。

    (12) (9)

scnu2014进行回复 取消回复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