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后会无期:作家韩寒来教中国导演做人

后会无期卖的好,小野嫁妆少不了。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renorg ,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咱们微信里见!

p2190754130

《后会无期》:让作家来教教中国导演做人

文/高凯祥

本文全篇无剧透,看电影前也可放心观看。

片子怎么样?

《后会无期》这部片子,从前期宣传来看,内容是比较神秘的,一首朴树演唱的《平凡之路》MV点击量,反而比本片的任何一版预告片都要多,而配以歌曲的MV画面,则只是简单的远景行车,以及偶尔点缀于其中的歌词,没有丝毫对影片剧情的透露。

这种情况下,我对片子的质量是持担心态度的。因为根据《小苹果》留下的教训,当一部片的主题曲MV点击量,超过它任何一版预告片的时候,大概也就是观众该开始担心影片质量的时候了。而“被自己的朋友认为是影评人”,也是一件比较尴尬的事情,因为这样会让你负起一个“院线侦察兵”的责任——成了社会现象的电影,大家会希望从你这里得到他们信任的看法,即使这些电影并不是你原初想要看的。

因此,为了告诉其他人该不该在这部电影上花钱,我便首先在这部电影上花了钱。

韩寒的书我是一部也没有读过的,这也给了我一个从纯电影角度去评价这部电影的能力。当影院散场时,我觉得我看完了一部华语片中很难,甚至无法被归为“烂片”的电影——相信我,在如今的华语片市场里,这个评价非常高。

整部片采用标准的公路片套路,两位主人公在公路旅行中遇到各式形形色色的人与事,最终二人完成了对待世界和自我态度的转变。许多观众因为观影计划比较延后,一再提醒朋友“不要剧透”,但实际上《后》——和许多公路片一样——正是属于那种“不怕剧透”的电影。观影过后的人,也很难三言两语将情节概括清楚,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本片没有如同诸多国产主流院线电影一样,以大情节(主人公与外界的冲突)充斥全片,而是以细水长流的小情节(主人公与内心观念的冲突)来完成主角一步步的蜕变。其情怀,显然不像剧情一样是可以用三言两语概括完毕的。

整部电影在确保技术水平的同时,把故事和情感也做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情节不低俗,情感不虚假,一个讨论梦想的故事可以慢慢变成拷问梦想的故事,一颗卫星可以变成承载主人公理念的情感高潮。

整部片的移情效果,并没有被时不时的插科打诨消解。整个片子除了开头的“阳光沙滩”和“油布盖人”两个笑点略显低级以外,其余的笑点都稳居平均线以上,道具元素也时时处处服务于叙事。抱着看看“它比小时代好多少”心态进电影院的观众,会慢慢忘记初衷,而开始注意“它究竟有多好”。整个故事不至于让人拍案叫绝,但确实能细细回味。

当然,缺点也是有的,公路片特有的松散形式,很容易让看惯了一段式叙事的观众摸不着头脑——用小学生的话描述就是“总结不出中心思想”;经过精雕细琢的“经典台词”,在其脱口而出时仿佛略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客串而来的贾樟柯,除了展现自己不敢恭维的台词功底以外,似乎也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

本片在我看来,是属于瑕不掩瑜一类的电影,但对于那些阅毕电影并给予差评的人,我当然也不会劈头盖脸进行审美批判——在我的经验中,让别人给差评改口是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只能做我所做的,从制作和叙事技法上证明本片的价值。

我对《后会无期》的评价是:类型片中的成熟电影,商业化中的良心电影,作家导演的模范电影。和全片最终完成的实际效果相比,不管是朴树的《平凡之路》还是贾樟柯、白客客串这些营销噱头,也全都会在其硬质量前黯然失色。

良心该在哪?

郭敬明决定拍电影比韩寒要早,而且凭借自己的一套营销手法赚得盆满钵满。因此当韩寒声称自己打算拍《后会无期》时,批判他的最简单理由就变成了“你竟然(跟他妈的郭敬明一样)跟风圈钱?”

进而“韩寒=郭敬明”、“后会无期=小时代”这种偏见,就伴随着乱拳打死老师傅的快感,占据了网民的舆论的一席之地,即使彼时电影还没有上映。这种先把人推上道德制高点,再一脚踹下取而代之的想法,是非常不健康,同时也是非常广泛流传的现象。

良心,在电影产业,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词。因为它不会干扰到大多数电影人心目中电影产业最重要的一环:钱——甚至留着它在特定场合还会干扰到赚钱。钱是电影产业最重要的元素之一,这我并不反对,甚至还要用我说过一万遍的话,再为这种理念摇旗呐喊一遍:电影不同于六大传统艺术,是一种需要高技术,高投资创作,并且有着回本需求的新兴艺术,历史上试图将电影的商业属性,从其艺术属性剥离的电影运动,全都无一例外地失败了。

因此,靠大部分娱乐片的资本积累,去满足小部分非娱乐片的艺术探索,再以艺术探索的结果反哺娱乐片,使其具有更高端、更深刻的娱乐价值,是目前公认的电影产业发展唯一健康之路。

那么难道可以说电影的娱乐性(a.k.a.“商业性”)和电影的艺术性说到底是相辅相成的,不存在任何矛盾?这话从写出(可能是)流传最广的《小时代》批判文章的作者口中说出来,怕是重重地打了脸吧?

事实上,二者还真的存在一个矛盾。

如果说“赚钱的电影就是好电影”,或进而得出“赚钱是电影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那么全世界停止所有电影艺术创作,开始在电影院大放A片显然是最好的。同样的道理,商人在电影作品上通过粗制滥造,降低故事和技术的精致程度来牟利,事实上被证明是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现存的唯一矛盾,因为这种行为实际上消解了二者互助最根本的目的:娱乐性艺术性的双重进步。

解决这个矛盾,最大程度上依赖的是优胜劣汰的市场,即能将审美反映在票房——尤其是对续集的不友善——上的观众,有了懂得“用钱投票”的观众,市场才能优胜劣汰,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

郭显然是算准了国内这种观众是九牛一毛,所以才敢以一部大部分方面都不及格的电影圈钱。认真看电影的观众不会喜欢他,认真做电影的业内人士更不会喜欢他。

我之前的文章里批判过《小时代》、《西游降魔》音效处理不及格,得到了部分懂行人士的认同,和更多盲目观众“哪有人会在意这个”的反击。经过之后的调查和验证,我发现了一个规律:一部影视作品,甚至学生作品,如果有制作上的疏漏,则一般都是从音效处理上开始的。

因为花大工夫把音效做得好,常常也不会提升观众对一部电影的评价,粗制滥造观众也难以辨别——比如你花50万元去制作一部电影的音效,在一帮不在乎电影音效的观众中,票房反馈几乎为零。但同样50万元去雇佣网络水军进行病毒营销,在一帮易轻信的观众中,就能获得可观的回报。想要搞懂中国市场, “为什么中国电影普遍不注重音效制作”是不可绕过的一环。

但音效上粗制滥造的状况,在《后会无期》里并没有出现。

《后》请了国内顶尖的声林音效有限公司来负责音效制作。全片的音效在我听来是不存在问题的(但我并不会因为它做到了及格而夸奖它),值得夸奖的地方是,它在及格之外所做的很多尝试——宾馆戏里的面包机,温水煮青蛙戏中的锅盖等音效,都无缝地与戏中人的主观情感联系了起来,共同参与气氛塑造。而台球厅戏里的游戏机,和厕所戏中的马桶水箱,更是主动参与了音效的独立叙事,整体效果可圈可点,在音效疲软的中国电影中,则更是鹤立鸡群。

良心是虚无缥缈的,因为在无法优胜劣汰的大市场里,它无法给其持有者带来经济收入。但正因为这样,那些仍以优胜劣汰标准要求自己的作者,才配被称为业界的良心。

而这也是我起这个文章题目的原因:业内许多导演选择忽略的元素,被一个作家捡了起来;业内许多导演讲不好的故事,一个作家讲出了情与趣;业内许多导演如鱼得水的市场缺陷,一个作家选择了用优质的作品去抵制。

因此业内许多导演,怕是真的要跟这个作家学学做事,甚至做人。(来源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