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民国四公子张伯驹与风华绝代女子潘素的传奇往事

五、

1967年,张伯驹以“历史反革命”、“资本家”、“反动文人”、“封建阶级的孝子贤孙”、“反对革命样板戏黑手”、“右派头子”、“资产阶级安放在吉林省文化界的定时炸弹”、“走资派的马前卒”8项罪名再遭批斗。革委会将其隔离审查8个月后,做“敌我矛盾,按人民内部矛盾处理”,从吉林博物馆退职,押往舒兰县劳动改造。公社拒收这个年近70、无力劳动的老头儿:“这里养活不了你们,滚回北京吧,省得冬天冻死。”

后海南沿26号早已被革命群众占领,挤进四户革命群众。曾拥有稀世珍宝的张伯驹无分文、无粮票、无户口,靠亲朋接济鬼混了一年多。

街道上一帮文盲左派老太太掌了权,革命使其威风凛凛。“谁批准你们回来的?”“有户口吗?”“有证明吗?”“有介绍信吗?”“偷偷溜回北京,是何居心?”张伯驹满腹委屈,只重复呢喃:“这儿是我的家呀,我在这儿住了几十年了!”如此革命每天数次,愈演愈烈,邻里偶有龃龉,就是“反革命阶级报复”。

潘素私下告诉章诒和:“我们什刹海的家,也不像个家了。抄家的红卫兵、造反派、街道居委会串通一气,凡能拿走的,都拿走了。房子拿不走,就叫外人搬进来住。四合院一旦成杂院,日子就难了。你家来什么人,你说什么话,家里吃什么东西,都有眼睛盯着。”万般无奈,只有给陈毅写信:“陈毅先生并张茜女士:一别数载,思忆每每。我们夫妇二人,颠沛流离,罄竹难书。革命一起,却遭贬黜。日日游斗,不能一刻休暇;暗暗地牢,辜负二年时光。后远遣乡下,躬耕陇亩,力尽精疲,相濡以沫。尚幸好人仍在,私相关照,得以偷生。冬日到来,赐返京师,疗治体病。不想,又遇市井小人,恶言相向,立目横眉,未可一世。威风凛凛,詈言咄咄,教人实难苟活。无奈,特致函先生夫妇,一吐胸臆。不知这般加害,却是何方精神?张伯驹1971年11月18日。”

5天后,收到张茜回信:“张先生并潘素夫人:你们好!来信收悉。最近几年,仲泓一直关心你们情况,因为太忙,加之心绪不好,所以也没怎么写信。你们的信我已给仲泓念了。他因患癌症,在301医院住院,已属晚期,身体差得很。听完信,他便交代秘书,对你的事多加关心,并向总理反映一下。如今国内形势远非当初所愿,中央又刚出了事(此处指林彪事件),所以一些本应及早解决的问题,就这么拖了下来。盼二位保重身体。张茜1971年11月21日。”

1972年1月4日,陈毅弥留之际,再次提到张伯驹,说:“很可惜……我们帮不了他。前几天我向总理说过,恐怕他太忙了,顾不上。伯驹他们,日子一定很艰难……”

陈毅流着泪吩咐张茜:“那副围棋呢?”张茜迟疑后从书架上搬下一个大理石盒,放在陈毅手边。这是陈毅几十年的心爱之物,玉石棋子黑白分明。“棋盘分为两块,一块就是我们共产党;另一块好比民主党派、党外人士,只有我们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一个棋盘。”张茜心领神会:“把这个送给张伯驹……”

展子虔《游春图》

六、

1972年1月10日,八宝山,中共中央为陈毅举行追悼大会。毛泽东身穿睡衣,突然出现在八宝山。他走到陈毅遗像前默默肃立,又扫视一周,站在一幅长联面前低头不语。

“仗剑从云,作干城,忠心不易,军声在淮海,遗爱在江南,万庶尽衔哀,回望大好山河,永离赤县;挥戈挽日,契尊俎,豪气犹存,无愧于平生,有功于天下,九泉应含笑,伫看重新世界,遍树红旗!”

毛吟罢,说:“写得好!”问身旁的周恩来:“这个张伯驹是什么人呐?”周恩来想了想,说:“是位民主人士,是陈毅同志生前好友。”陈毅夫人张茜忙插话说:“主席啊,就是当年送您李白《上阳台贴》的张伯驹啊!他把‘传世第一字’、‘传世第一山水’都献给国家了……”毛听罢若有所思,说:“哦。他人来了没有?”周恩来马上附耳过去,片刻,好像接过毛的话,大声喊:“一定照主席指示办!”声震灵堂。

周恩来责成童小鹏安排,被“黑”了3年的张伯驹,户口终于从吉林落回北京。转了一圈,早已一无所有。

1978年9月,毛主席逝世两年后,张伯驹才得以平反。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批准吉林省文物局上报对张伯驹的复查结论,予以平反,恢复名誉。此时,张已是步履蹒跚的八旬老人。1980年冬,章诒和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重建后称恭王府)门口邂逅张伯驹,是日,领导邀请各界名流座谈,张伯驹老态龙钟,身着宽大淡薄的棉衣棉裤策杖徐行,一如既往地为传统文化殚精竭力。散会后他拄着手杖,径直奔向自己的目标——一个扶自行车的小伙子,那是张伯驹的外孙。外孙伸手接过张伯驹的拐杖,一把将张伯驹抱上自行车的后架,嘱咐他坐好,即蹁腿蹬车,驮着衰老的爷爷绝尘而去,章诒和痴立在门口,眼看研究院领导的小轿车,一辆辆从身边掠过……

晚年的张伯驹夫妇

七、

画家黄永玉回忆:四害伏法,伯驹先生及碌碌众生得活。月入八十元与潘素相依为命。某日余携妻儿赴西郊莫斯科餐厅小作牙祭,忽见伯驹先生蹒跚而来,孤寂索寞,坐于小偏桌旁。餐至,红菜汤一盆,面包四片,果酱一碟,黄油二小块。先生缓慢从容品味。红菜汤毕,小心自口袋中取出小手巾一方,将抹上果酱及黄油之四片面包细心裹就,提小包自人丛中缓缓隐去。余目送此庄严背影,不忍它移。半月后,惊闻伯驹先生逝世……

1982年初,张伯驹因感冒住进什刹海西南的北大医院,因级别太低,只能与七八位老百姓共挤一间病房,按照规定,单位不许“转院”。张伯驹心绪不安,闹着要回家。有仗义执言者到医院大闹,说张先生捐赠足以买你们这样的医院好几座……2月26日,领导终于做出“同意转院”批示,当女儿拿着批示赶到医院时,张伯驹已停止呼吸。

包括帝王在内的历代收藏,都在《平复帖》上钤下了自己的印迹。只有张伯驹,不留丝毫痕迹。凡经手收藏的人,都以《平复帖》获利,惟独张伯驹倒贴了一大把银子,无偿献给国家。

孟德斯鸠称:“在人民完全无权参加政府事务的国家中,人民变成冷血动物,他们迷恋金钱,不再热衷于国事。人民只会为某位演员而狂热。他们并不为政府分忧,也不关心政府有何打算,而是悠然地等着领薪金。”从大清、民国到后来一直如此,唯有张伯驹是个例外。

写字、作画是张伯驹夫妇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事

延伸阅读: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的传奇往事

张伯驹与夫人潘素

潘素(1915-1992)是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擅长工笔重彩山水画。她的画受到张大千的称赞,并多次被中央领导人作为国礼送给其他国家的国家元首。潘素是前清著名的状元宰相潘世恩的后代。但潘素的父亲潘智合是个纨绔子弟,把家产挥霍一空。潘素的母亲沈桂香亦出自名门,请名师教潘素学习音乐和绘画。但潘素13岁时,母亲病逝,继母将她卖人风月场所。

张伯驹的好友孙曜东曾这么回忆潘素:“潘素女士,大家又称她为潘妃,苏州人,弹得一手好琵琶,曾在上海西藏路汕头路路口‘张帜迎客’。人出落得秀气,谈吐不俗,在五方杂处、无奇不有的上海滩,曾大红大紫过。依我看,张伯驹与潘素结为伉俪, 也是天作一对,因为潘素身上也存在着一大堆不可理解的‘矛盾性’,也是位‘大怪’之人。那时的‘花界’似乎也有‘分工’,像含香老五、吴嫣等人,接的客多为官场上的人,而潘妃的客人多为上海白相的二等流氓。那时有些男人喜欢‘文身’,多为黑社会的人,而潘妃的手臂上也剌有一朵花……最终她的‘内秀’被张伯驹开发了出来。”

至于两人当时是如何结缘的,孙曜东介绍:“张伯驹在盐业银行任总稽核,每年到上海分行查账两次,来上海就先找我…后来就撞上了潘素,两人英雄识英雄,怪人爱怪人,一发而不可收,双双坠入爱河,但此事潘素已经名花有主,和国民党的一个叫臧卓的中将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程度,谁知半路杀出了个张伯驹。潘素此时改口,决定跟定张伯驹,而臧卓岂肯罢休?于是臧把潘妃 ‘软禁’了起来,在西藏路汉口路的一品香酒店租了间房把她关在里面,不许露面。潘素无奈,每天只以泪洗面。而张伯驹此时心慌意乱,因他在上海人生地不熟, 对手又是个国民党中将,硬来怕惹出大乱子,他只好又来找我。我那时候年轻气盛,为朋友敢于两肋插刀。趁天黑我开出一辆车带着伯驹,先到静安寺路上的静安别墅租了一套房子,然后驱车来一品香,买通了臧卓的卫兵,知道臧不在房内,急急冲进去,潘妃已哭得两眼桃子似的。两人顾不上说话,赶快走人。我驱车把他俩送到静安别墅,对他们说:‘我走了,明天再说。’其实明天的事伯驹 自己就有主张了:赶快回到北方,就算没事了。”

就这样,世上又多了一对神仙眷侣,潘素与张伯驹结婚的时候是20岁,在张伯驹的大力栽培和她的努力之下,她成为著名的青绿山水画家。婚后潘素的画作常常配有张伯驹的诗词书法相配,可谓是珠联璧合、琴瑟和鸣。

夫妇俩人在收藏道路上同进退

这对夫妇不仅在艺术上琴瑟和鸣,而且在收藏上一直都同进退,当时夫妇两人为了收购展子虔的《游春图》,不惜把他们住的房子(李莲英旧墅)变卖,在购买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时,潘素变卖了自己的首饰珠宝,用4万银元的价钱买下了这件传世书法。

因着这些价值连城的书画,张伯驹曾遭到汪精卫手下人绑架并索要赎金,绑匪们向潘素索要300万,否则撕票。但他们的钱都已经用于购买字画了,当时唯一想到的办法是卖字画赎人。但潘素后来设法去看了张伯驹一次,张伯驹却偷偷告诉她,家里那些字画千万不能动,尤其那幅《平复帖》!我死了不要紧,字画要留下来。就这样张伯驹和绑匪僵持了近八个月,冒着被“撕票”的危险,直到绑匪将赎金从300万降到40万,潘素与张家人到处借贷,才将张伯驹救出。

但对于这些花费巨资和生命代价积累下来的收藏,张伯驹和夫人潘素在解放后,陆续将它们捐赠给了国家,成了故宫等国内多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对此,张伯驹说:“予所收蓄,不必终予身,为予有,但使永存吾土,世传有绪,则是予所愿也!今还珠于民,乃终吾夙愿!”

他们两人的宽阔胸襟让人折服。1955年,张伯驹被划为右派,潘素一直与丈夫患难与共。虽然生活道路上有各种坎坷,但有如此相互欣赏、相互扶持、不离不弃的伴侣,相信也是不枉此生了。(来源

才 1 个评论 火速盖楼»

  1. 人中俊杰,民族之翘楚;虽无血染战袍,殚精竭虑护国宝,应以国士待之,士人永不相忘!

    (8) (0)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