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关注佳人微信】佳人网的老朋友新朋友,点这里扫一扫,即可第一时间免费获取文章更新~
只为认真做自己

为什么谭维维比张艺谋更神奇?

近期,谭维维唱的一首华阴老腔混搭摇滚的《给你一点颜色》一夜间火遍朋友圈,成为了本周全国最火的一首歌。这一曲同时也令在节目中被冠以“中国最老的摇滚”之名的华阴老腔,一跃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对象。而此次科普面之广力度之深远超从前一切影视传播,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谭维维竟有着比张艺谋更神奇的力量?免费关注微信公众号 jiarenorg ,就能天天收到佳人精彩文章了,还有机会和主编小陌一对一私聊喔,咱们微信里见!

00016c42d9de17d3894701_

文/邮差

“女娲娘娘补了天,剩下块石头是华山。太上老君犁了地,豁出条犁沟成黄河。”犹如平地一声惊雷,谭维维这一首华阴老腔混搭摇滚的《给你一点颜色》一夜间火遍朋友圈,成为了本周全国最火的一首歌。这一曲同时也令在节目中被冠以“中国最老的摇滚”之名的华阴老腔,一跃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对象。

其实,这并非华阴老腔首次在大众视野中出现了。早在1993年的电影《活着》里,里面就出现了老腔,并由老腔艺术家王振中在影片里亲身表演。而大家在《给你一点颜色》里听到的,老腔艺人们齐唱的“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高桌子低板凳都是木头”所出自的《太阳圆月亮湾都在天上》这一曲,2006年就曾被搬上了林兆华的话剧《白鹿原》舞台,2011年的电影版《白鹿原》里也同样原样呈现。

“大舅二舅”流传之广,甚至在《高兴》《三枪拍案惊奇》《关中往事》等多部影视剧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过,但这首由作家陈忠实亲自填上新词的老腔名作,对于关陕之外的人至今仍属陌生,甚至当地也还有人将其误以为是秦腔之一种。

直至上周末谭维维和张喜民、张新民、张军民、张拾民这些老艺人们在电视舞台上呈现了如此惊艳的一场跨界表演后,对于华阴老腔这一渊源远可上溯至西汉,近可考据自明清的传统曲艺活化石才得以被大众媒体、自媒体们相继科普。

然而此次科普面之广力度之深远超从前一切影视传播,不禁令人思考,为什么谭维维竟有着比张艺谋更神奇的力量?

那些深受法兰克福学派影响的文化精英们必然会觉得这是一个泛娱乐化时代的悲哀,好好的一个传统文化遗产居然要靠一个曾经的选秀歌手在另一场电视综艺秀的展示才得以流传,而且这种形式不是在对艺术的歪曲与阉割吗?不过就笔者愚见,谭维维与老腔艺人们的本次合作,并非只是简单的元素或乐器嫁接,把华阴老腔作为民族元素拼接进摇滚中,而更像是把摇滚作为一种现代元素融进华阴老腔的表演。谭维维在唱腔里除了戏剧化的后现代情绪,还揉进了京腔大嗓、豫剧与陕北花儿,算得上是对华北传统曲艺的一次整体致敬了。整个表演中音乐总监梁翘柏和编曲人刘洲也尽量对五位老腔艺人的人声和乐器保留了足够的尊重与体现(在一个不插电的民乐器与电声摇滚乐队同步演出录音的现场里能达到这样平衡和表现力,其难度和完成度是非常高的)。

因此从情怀上而言,谭维维已经比之前很多打着“中国风”旗帜的流行歌手更贴近传统,而这次演出本身其实也不是一场简单的摇滚或华阴老腔的表演,而是一场由谭和五位艺人进行的一场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对话。

这种跨界音乐对话,如果喜欢冠以高大上概念的话,倒不妨戴上一顶世界音乐的帽子。不过若以音乐原教旨主义角度来看,国内恐怕还有更适合这顶帽子的音乐人。

譬如,之前跟谭维维在另一个电视综艺秀上合作过的杭盖乐队,他们和即将来粤参加华语音乐传媒大奖颁奖礼的Haya乐团,都是内地世界音乐中的翘楚,在传承了蒙古族音乐的长调、呼麦等传统瑰宝同时,他们的音乐里也同样融入了现代流行音乐中的摇滚、民谣、电子等,但你却不会因而觉得突兀,原因在于,双方的对话不是简单基于形式上的拼接采样,而是基于灵魂上的互动、吸纳、包容。

就世界音乐而言,现在的谭维维或许不如杭盖、Haya,更不能跟朱哲琴这样的绝顶高手相比。但这一次的她在大众舞台上至少做了一件,连节目导师崔健、刘欢、林忆莲当初曾经尝试,亦终究未能竟其全功的事情。

即便是作为娱乐产品来讲,她提供的也是一件有良心的作品。

何况大众本身也并非单维度的愚众,要知道这一节目当晚的收视率也仅1.213%,连同晚节目前5名也没挤入。但演出视频当晚却引爆了朋友圈,半天内已播放了165万次,这不能不说明,真正充满生命力的现场时有自己的魅力所在的。而不管任何东西,不管传统的,还是当代的,只要愿意活在当下,对话当下,就不怕没有喜欢你的人。

众所周知,现代流行音乐本身就是现代化工业社会的产物,摇滚的出现是对于流行音乐的一次反抗与解构,此后先后涌现的金属、硬核、车库、朋克、哥特、嘻哈、电子、后摇等等就是一代代的年轻亚文化群体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此前的主流秩序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再解构。

年轻人总是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自己的话语来书写他们所看到的不一样的世界。但是,并不代表我们的那一代人,我们传统文化里,就没有这样鲜活的灵魂,就没有这样有生命力的东西,可以与之对话的部分。

尊重历史,也尊重突破藩篱的创新,重要的不仅仅是形式上,而是精神上的传承。就好比当下热门古装剧里,反而是虚构架空的《琅琊榜》,比戏说历史的《芈月传》《云中歌》之流更重视传统,也更得口碑民心。为啥?主要看气质呀!

传统不是靠几个老人家一直死死抱住老祖宗的传家宝不放,申请了一个世界文化遗产就可以守护下来的。没有活在当下的生活化语言和场景,就没有可以继续活下去的现实生命力,更没有传承后世的可能。某种程度上,我非但不排斥谭维维们的跨界,甚至还觉得这样接现在年轻人地气的创新,比起单纯把华阴老腔照搬到影视作品里供奉起来更能保护与传承这一艺术——乃至冠以“古代摇滚”的名义。

华阴老腔当然不可能是摇滚,但是你要知道华阴老腔当初也像美国黑人的蓝调布鲁斯一样是来源于底层船工,某重意义上,那种基于生活最底层,对抗不安命运的不屈精神,是人类所共有的,灵魂深处的声音。那么密西西比河与黄河之间,为何就不可以找到一些跨越太平洋的共鸣?就像我们的校园民谣祖师爷胡德夫老先生,也一样在寻求他的原住民古调与黑人蓝调间的对话。

在美国现代流行音乐谱系里,黑人音乐的根在蓝调,白人音乐的根在乡村,在中国现代流行音乐中,这一根脉是一度断绝的,直至近年才得以从商业和政治的异化中恢复与释放出其本来的活力。就像如今,华阴老腔所在的黄土地上,其原先的原生态“花儿”开始渐渐受到更多挖掘——正是这些更土更黄更原始的,充满着生命力比多的东西,反而比那些被刻意扭曲了的所谓传统,更加令当下的年青人心有戚戚。

在这片土地上,既有赵牧阳、张尕怂、苏阳们对传统的忠实记录,又有马飞、黑撒们对当下的真实反映,甚至还有谭维维这样的外来者与华阴老腔艺人这样的守护者的跨界互动,如此多元而又互相包容的各自呈现与对话,才是一个音乐生态、文化生态,乃至一个社会的正常模式。

兼容并济,和而不同。

对话,更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而不是只带着偏见老死不相往来。戴着有色眼镜苛评谭维维的跨界尝试前,不妨先来看看她的导师崔健十年前的作品《城市船工》,同样以蒙太奇的手法引用了大段西北船工号子“醉八仙”采样,与他自己进行了一次跨越时空的音乐对话。即便跨了不同世代,跨了不同时代,都可以有彼此互通之道,不是吗?(来源

标签: ,

 

发表评论

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您可以使用这些HTML标签和属性: <a href="" title=""> <abbr title=""> <acronym title=""> <b> <blockquote cite=""> <cite> <code> <del datetime=""> <em> <i> <q cite=""> <s> <strike> <strong>

插入图片
▲回顶部